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禹貢》是我國最早的地理文獻。作為《尚書》中的重要篇章,漢、唐以來,马融、郑玄、孔颖达等大儒的注、疏中都曾涉及《禹贡》。自宋代始,以程大昌《禹貢山川地理圖》為代表的《禹貢》專著逐漸湧現,將關注重點從經學傳注轉向地理考釋。有清一代,《禹貢》學的發展達到巔峰,於數量、類型、品質等方面冠諸歷代,還出現了胡渭《禹貢錐指》這樣的集大成之作。明代《禹貢》學處於它們之間,承前啟後。但學界目前對於明代《禹貢》學的關注較少,故本文擬對其進行一次全面的系統性考察。本文分為五個部分對明代《禹貢》學展開研究。第一部分為明代《禹貢》相關著作考述。對存世的明代《禹貢》專著及其各版本進行了介紹與評述。指出各書及其不同版本之間存在大量承襲甚至作偽的現象,如鄭曉《禹貢說》內容多承襲自韓邦奇《禹貢詳略》,而所謂袁黃《禹貢圖說》實際上與鄭曉著作完全雷同;鄭曉與夏允彝著作的某些清中後期版本與明本面貌完全不同,删削過簡,疑乃後人託名之物。與此同時,本文對《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及存目《書》傳著作中的《禹貢》篇注以及明代地理著作、類書、筆記、文集中的《禹貢》相關篇目進行選評,以圖對明代《禹貢》論著進行更加全面地把握。第二部分分析明人主要經解覲點。選取九河、三江、黑水等九個《禹貢》主要问题。結合宋代、清代的考證結論,以及近、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研究結果,指出明人解經多以串講為主,且對於《禹貢》的注釋覲點多源自宋人舊說,尤其是蔡沈《書集傳》。因明人一味因襲宋儒而疏於考證,故而亦造成了許多謬誤。《禹貢》著作之外,明人文集中亦偶有見及覲點新穎的考辨文章,如李元陽《黑水辨》、歸有光《三江圖敘說》等。然而後人對這些覲點認可度亦不高,可見明人解經質量普遍偏低。第三部分為對于明代《禹貢》學特徵的總結。以明人對於蔡《傳》的遵從及大量利於記誦的《禹貢》歌訣的出現,總結了明代《禹貢》學的舉業目的性傾向。又以部分《禹貢》著作中出現的對於北京與江南地區的經濟、守備等問題的討論為例,指出在明代中後期,湧現出一種“經世致用”的解讀《禹貢》風潮。於此同時,明代《禹貢》圖的繪製從數量、繪製標準以及繪製技巧上都有一定進步,然而仍然忽視比例尺、圖例等的使用,與同時期的其他輿圖以及後代的《禹貢》圖相比,依舊存在差距。第四部分梳理明代《禹貢》學的影響及後世對其的評價。指出其影響於清代所涉甚廣,且以《尚書》經注、地理論著為主;而時代以清朝初年最著,朱鶴齡《禹貢長箋》之體例、內容盡仿茅瑞徵《禹貢匯疏》,閻若璩、胡渭等人著作中多以明人覲點為例而褒貶之。至於少數明人的原創性觀點,後人普遍評價不高。第五部分為結語,主要依據以上各部分研究結論對明代《禹貢》學進行全面總結,對其在《禹貢》學史上承上啟下的作用做出客觀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