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硒迁移行为与强化脱除方法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723694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特的资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以火电作为电力供应基石。近年来燃煤电厂常规污染物排放已得到严格控制,痕量重金属污染日益引发全球关注。燃煤电厂是我国环境中硒的主要人为来源,而硒的过量排放对生态环境危害极大,必须高度重视燃煤过程中硒污染问题。利用现有烟气净化装置实现多污染物联合脱除,是目前重金属控制的主要策略。由于硒与硫的相似性,硒污染物在烟气中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成为硒控制的核心设备。但现有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对硒的协同控制效果极不稳定,多数机组硒排放浓度超过现行美国标准,且硒在脱硫废水中富集,难以有效处理,亟待开发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硒强化脱除及稳定化技术。基于此,本文结合理论建模与实验测试两种手段,针对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中硒污染物的迁移行为与脱除方法开展研究,提出了基于传质优化与烟温调控的硒强化脱除手段,开发了浆液硒原位固化方法,为提升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协同脱硒能力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储备。首先,构建了湿法烟气脱硫喷淋塔内烟气硒迁移模型,揭示了气态硒在脱硫塔内的脱除路径,其一为直接被液滴吸收,其二为首先在颗粒物表面凝结,而后随颗粒物被液滴捕集。硒的迁移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预备段、冷凝段和脱除段,其中冷凝段中主要发生气态硒向颗粒态硒的转化,脱除段中发生气态硒和颗粒态硒分别被液滴吸收/捕集,但气态硒传质吸收效果较差。入口颗粒物粒径与出口烟气温度是影响硒脱除效率的关键因素,结合塔内硒的独特脱除机制,可以解释目前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对硒控制效果不稳定的原因。随后,建立了用于重金属污染物脱除试验的小型模拟湿法烟气脱硫装置及测试方法,对三种脱硫增效内构件—托盘、除雾器、增效环的强化脱硒能力与机制进行探究。发现托盘可以显著改善吸收区域气液接触情况,使出口硒浓度降低49.2~60.1%,主要作用机制有:(1)提高烟气分布均匀度;(2)缩小烟气与液滴流动区域;(3)液滴溅射产生二次液滴;(4)托盘孔道液膜反复经历随机“形成-破碎”过程,破碎时产生细小水雾,增大气液接触面积。除雾器拦截细小液滴后在表面形成水膜,可对净烟气中的气态硒进行二次吸收,使出口硒浓度降低52.2~61.7%。增效环可改善烟气/液滴的“短路”现象,促使烟气/液滴向塔中央区域运动,使出口硒浓度降低47.8~56.5%。多种内构件耦合实验中发现,托盘和增效环的作用机制具有重叠性,综合考虑性能和运行经济性,确定“托盘+除雾器+增效环”为优选技术方案,典型工况下可将出口硒浓度降低至5.35μg/m~3,达到目前美国EPA燃煤烟气硒排放标准。其次,探究了烟气温度对塔内硒脱除行为的影响,发现降低循环浆液温度可使出口烟温明显下降,同时出口烟气硒浓度急剧降低,与模型预测结论一致。基于此设计了一种可实现净烟气深度降温的二次冷凝管,其换热过程中烟气与管壁对流换热为主要速控步骤。增加冷凝管层数(即对流换热面积)可以增强总体换热能力。二次冷凝管可显著增强气态硒脱除效果,当烟温降低6.7℃时,出口硒浓度相比空塔可降低79.0~87.4%。其强化机制包括:(1)降低烟温触发气态硒二次凝结,(2)提供额外冷凝表面,(3)冷凝管壁面形成水膜利于气态硒传质吸收。将传质优化方法与烟温调控方法耦合,在液气比为5时即可将出口硒浓度降低至7.77μg/m~3,具有应用前景。最后,对脱硫副产物中硒的形态转化机制进行探究,发现脱硫浆液中Fe3+可以显著促进硒向固相迁移。S2O82-由于其强氧化性,可将亚硒酸根氧化为高溶解性的硒酸根,抑制Fe3+对硒的固化效果。以此为基础开发了硒原位固化方法,采用Fe3+/Fe2+或Fe3+/Mn2+作为复合原位固化剂,可以克服S2O82-的不利影响,在模拟浆液与现场浆液中均取得理想效果。Fe3+的固硒机制为与亚硒酸根结合生成难溶性Fe2(Se O3)3,从溶液中析出后进入石膏。对加入原位固化剂后的石膏中硒的稳定性进行探究,发现硒化合物热分解温度约为425.4℃,在石膏再次加工过程中无二次释放风险,其浸出稳定性显著优于原始石膏,但在极酸(p H=1.8)或极碱(p H=12.7)条件下稳定性较差,在处置过程中需注意防范。
其他文献
压裂废水(Fracturing wastewater,FWW)是油气井水力压裂作业后返排产生的高浊度、高盐度、高TOC且难生物降解的废水,处理难度大。过硫酸盐(peroxydisulfate,PDS)高级氧化技术在氧化降解工业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方面具有优势(同羟基自由基比,硫酸根自由基半衰期长,对含苯环有机物更有效)。但压裂废水中共存的无机离子、有机分子及颗粒物等组分对PDS活化和有机污染物降解效
加强红色档案资源建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发展,都是新发展阶段面临的重要议题。二者的协同推进符合历史需求,具备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既有助于红色档案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发挥,也有助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创新,二者相得益彰,现阶段需要重点关注并切实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协同推进”。基于此,从理论阐释、实践探索和环境支持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一、依托红色档案资源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向党员干部传递正确价值观
期刊
目的:研究并验证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idiopathic hypogonaditropic hypogonadism,IHH)新的致病基因SEMA4D基因,以及该基因的一个功能损害性突变位点(p.Ala515Val),明确SEMA4D蛋白通过SEMA4D/Plexin B1/Met/Rnd1/RhoA/Raf/MAPK信号通路调控GnRH神经元迁移功能。扩大中国男性IHH患者致病基
目的:基于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MRI图像,采用逐步递增序列的方式构建鉴别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的单序列及多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并通过比较不同影像组学模型之间诊断效能的差异,选择最佳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方法:收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
【目的】抗生素耐药性对全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进一步加剧了耐药形势,基层医疗机构尤为严峻。为了应对相关威胁,促进医生抗菌药物合理处方行为对缓解耐药性危害和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对医生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研究仍有不足且影响机制尚不明晰。本研究主要聚焦基层医生,提出以下研究目标:(1)鉴别潜在的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识别需要重点干预的医生群体;(2)开发抗菌
无人机(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作为地面站与机载计算机协同控制并装备多源传感器的自主飞行器,因其机载存储、通信和计算能力成为了新一代移动边缘计算(MEC,Mobile Edge Computing)节点的潜在选择。为了将边缘计算服务通过无人机进一步安全地迁移到离用户更近的地方,针对动态变化的空域环境和网络拓扑,本文就无人机路径规划避障和辅助计算卸载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
复杂非均质背景红外图像弱小目标的检测问题是目标识别与检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复杂云层、海面波浪等非均质背景具有局部区域灰度变化剧烈、无特定形状特征、信噪比低、杂波厚重等特点,是红外小目标检测问题的难点。当前尚没有专门针对特定非均质背景图像进行研究的公开文献,当前主流检测算法在处理非均质背景图像时往往具有虚警率高,检测率低及稳定性差等缺陷,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针
本文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高管在职消费、企业并购和投资效率四个角度探讨中央企业集团母公司上缴国有资本收益(也称作“集团母公司强制分红政策”)对集团内上市公司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影响机制。现有的研究大多基于国有上市公司的自愿性分红和半强制性分红政策对分配股利的公司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鲜有文献关注集团母公司强制性分红政策可能会基于内部资本市场对集团内成员上市公司行为产生的影响。本文将财政部、国资委于
水电机组作为水电能源转换的核心设备,呈现巨型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机组的运行环境恶劣且受水力、机械、电磁等耦合因素的影响,使得设备异常振动、耦合故障、疲劳劣化甚至结构破坏等安全风险日益突出,机组状态维护的研究备受学界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水电机组状态维护中振动信号降噪、故障诊断、趋势预测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以时频信号分析、群智能优化算法和机器学习等为研究手段,研究提出适用于水电机组振动信号分
石墨烯的巨大成功掀起了其它类似二维(2D)材料的研究热潮。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作为2D材料大家族中十分重要的一员,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在光电子、电子、电催化、能源存储与转化以及传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TMDCs成为了2D材料中的热点材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巨大关注。深刻理解TMDCs的生长动力学以及微结构演变过程对其在不同领域中优异性能的实现十分重要。原位透射电镜技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