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北东部花岗岩成因及其对阿尔泰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约束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c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泰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是研究俯冲造山过程的热区。研究显示,阿尔泰造山带南部额尔齐斯洋的闭合时限、古生代的构造背景等问题仍存争议,从而制约了对其构造演化的研究。研究阿尔泰造山带花岗岩的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对认识其形成的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阿勒泰北东部花岗岩体开展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和室内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划分了研究区岩浆侵入期次并探讨了各期次岩石成因类型及源区特征,讨论了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古生代的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过程。取得如下认识:综合阿勒泰北东部花岗岩年代学数据,表明该区域古生代至少存在中-晚奥陶世、中志留世-晚泥盆世、早-中二叠世三期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其中泥盆纪侵入活动最为强烈,与整个中国阿尔泰岩浆活动的峰期一致。岩石学表明,研究区中-晚奥陶世花岗岩类岩石组合为辉长闪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中志留世-晚泥盆世花岗岩类岩石组合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早-中二叠世花岗岩类主要岩性为二长和正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研究区三期花岗岩类均表现为高硅富碱、高钾低钠以及低的铁、钙、镁等特征。不同之处在于随着时代的变新,碱(K2O+Na2O=6.84%-7.23%-8.10%)和钾(K2O/Na2O=1.18-1.24-1.36)含量有增高的趋势,且中-晚奥陶世和中志留世-晚泥盆世花岗岩类的稀土配分曲线表现为右倾的特征,富集Rb、Th、U、K、Nd,亏损Ba、Nb、Ta、Ti;而早-中二叠世表现为“海鸥型”的稀土配分模式,富集Rb、K,亏损Ba、Nb、Sr、Ti。综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讨论了岩石成因。研究区中-晚奥陶世花岗岩类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成因类型以准铝质至过铝质I型花岗岩为主,形成于俯冲背景下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一定的分离结晶作用。中志留世-晚泥盆世岩石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成因类型以弱过铝质I型为主,S型花岗岩次之。俯冲背景下,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I型花岗岩,有少量地幔物质的渗入参与I型花岗岩的形成;上地壳部分熔融形成S型花岗岩。岩浆演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分离结晶作用。早-中二叠世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成因类型包括A型、I-A过渡型和浅色花岗岩,该时期花岗岩类形成于同碰撞向后碰撞过渡环境下泥质岩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层、岩浆岩等研究资料,探讨了阿尔泰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奥陶纪时期,俯冲板片脱水形成的流体交代上覆地幔楔,诱发地壳部分熔融,形成I型花岗岩。早泥盆世洋壳俯冲角度加大,板片回撤,幔源岩浆上涌,聚集在地壳底部,加热或侵入地壳,产生壳幔混源的I型花岗岩和少量壳源S型花岗岩。造山带石炭纪花岗岩地球化学构造背景判别图显示为火山弧环境,指示了造山带晚石炭世早期仍处于俯冲阶段,残留海盆可能于晚石炭世晚期闭合。二叠纪花岗岩显示为同碰撞向后碰撞环境转化的趋势,可能二叠纪早期发生了同碰撞向后碰撞伸展环境的转换,发生了地壳加厚加热,岩石圈拆沉,地幔上涌等作用,产生了A、I-A过渡型和淡色花岗岩等多种类型花岗岩。
其他文献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及人员伤亡是全球性的社会安全问题。风险识别和管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本文在应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入手,阐明交通系统中人、车、路和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提出高速公路风险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估方法。结合杭绍台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特点,分别提出驾驶员、车辆、道路和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全面剖析了高速公路风险因素,从驾驶员、车辆、道路及环境等四个
小流域是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区域,流域内一旦发生水土流失,易导致旱涝灾害、生态失衡。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研究,能够为统筹规划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然而,目前的水土保持数据监测系统及软件存在数据处理精度低、水土流失等级评估不准确、软件可扩展性差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开发了一套小流域水土保持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旨在实现水土保持数据的高精度处理、水土流失等级的有效评估、软件功
作为城市道路安全薄弱环节之一,占道施工区道路资源紧张、交通环境复杂,行车安全和效率问题显得尤为棘手。基于此,本文通过采集车辆动态行驶轨迹等真实数据,对施工区的换道行为进行了定量分析,分别建立了换道冲突风险预测模型和封闭车道换道能力模型,并通过仿真手段,标定不同驾驶倾向换道行为的安全风险,模拟各施工区布设情境下的封闭车道换道效率,进一步研究城市道路占道施工区的最佳布设方案。首先,比较了城市道路施工区
地面沉降是我国华北平原主要的区域性环境地质灾害。北京市是华北平原的重要城市,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该地就发现了地面沉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地下水开采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城市工程建设的扩张,使得北京地区地面沉降问题日益严重,开展形变监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原有的传统形变测量方法成本高且难以进行大范围的沉降监测。由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发展而来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近些年来国内外交通事故频发,恐怖袭击案件逐渐增多,钢筋混凝土结构受低速冲击破坏后是否满足建筑规范要求,如何进行针对性加固补强,这些问题使得各类工程结构受低速冲击后的力学性能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点,广泛用于各种类型混凝土构件的加固,如桥墩、高架桥承重柱子等。近年对CFRP环向围束加固混凝土结构的抗冲击性能已有深入研究,但在外附层保护情况下CFRP环
为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自2020年1月1日开始全面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行按车型分类收取车辆通行费的政策,并重新划定车型分类标准,受经济性影响,运输企业适应新的收费标准,调整配送车辆类型,会改变高速公路的车型构成情况。为帮助运输企业、高速公路相关部门了解未来车型的构成趋势,给汽车生产厂家提供建议,本文选用山东省高速公路货车收费大数据,分析新政策下高速公路货车构成趋势。本文采用数据建模与实例分
罗丹明B(RhB)作为一种典型的人工合成染料,常规的废水处理方法一般无法将其完全去除,从而使排入水体的RhB在环境中不断积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光催化法因具有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经济效益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去除RhB方面深受欢迎。光催化剂的性能是决定该方法有效与否的关键条件,开发新型高效的光催化剂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有机物污染废水治理的热点。Bi OBr拥有的良好稳定性和可见光催化
行车过程中因驾驶人速度选择不合理导致的交通事故众多,危害性较大,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路侧环境作为影响驾驶人速度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已得到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由于路侧组成要素繁多,相互影响复杂,尚需补充边坡、护栏、防眩设施等要素对驾驶人速度选择的影响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模拟驾驶试验与实地试验、个人特性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驾驶人在不同路侧环境路段实际行驶速度变化规律,结合驾
智能驾驶车辆作为智能交通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缓解传统车辆在环境、安全、交通等方面的产生的问题。而泊车场景作为智能驾驶发展道路上L4级技术的应用场景,在改善用户“最后一公里”驾驶体验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智能车辆路径规划是智能驾驶汽车完成自动驾驶行为的必要保证;而智能车辆开发中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横向控制或自动转向控制。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型多功能智能车载终端研制及应用(2018YFB16
在实际的油田开采过程中,用于提高产量的酸压裂操作在油气井中很普遍,因此石油废水具有较高的酸度和强烈的腐蚀作用。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滴定Ca2+的方法,可知本研究所采集的石油废水中,Ca2+浓度高达6413 mg·L-1。Ca2+在废水中会消耗OH-,从而导致p H值调节和水处理困难。迄今为止,常规处理包括絮凝、中和、氧化和活性炭吸附。但是,由于废水的p H值较低,该问题仍未完全解决。酸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