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西平与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婴儿期局灶性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一项队列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5333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已经被国际抗癫痫联盟(the 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认定为婴儿期局灶性癫痫的一线AEDs,而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对婴儿期局灶性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尚存争议。本研究比较了OXC与LEV单药治疗婴儿期局灶性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婴儿期局灶性癫痫药物治疗选择提供高级别的临床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建立双向性队列,将研究对象分为OXC单药治疗组和LEV单药治疗组。收集2015年2月至2019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新诊断的、以OXC或LEV单药治疗作为首选用药的婴儿期局灶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患儿的基本人口学数据、癫痫发作类型、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分类、脑电图、头颅影像学、遗传学资料等信息,进行至少1年随访。随访数据包括:观察期间惊厥控制情况、癫痫综合征确认及病因确定、AEDs的保留率及不良反应、AEDs药物调整和神经心理发育水平。采用卡方检验评价两种不同药物的一年完全缓解率、药物保留率;并进一步采用广义线性模型进行有效性比较,采用生存分析进行保留率比较;最后,采用亚组分析探究影响两组疗效差异的潜在因素。结果:(1)共纳入了187例患儿,86.1%(n=161)患儿完成了随访研究。其中OXC组83例,LEV组78例,两者随访中位时间分别为2.0年(IQR 1.8-2.4)和1.6年(IQR 1.4-2.4)。(2)纳入研究的161例患儿中,起病的中位年龄为6月龄(IQR 4.3-9.0),其中2-12月龄者占85.7%(n=138)。在癫痫和癫痫综合征分类上,以良性婴儿癫痫最为常见(54.7%,88/161),其次为未分类综合征的癫痫(31.1%,50/161)和发育性癫痫脑病(14.3%,23/161);病因分类中以原因不明者最常见(52.2%,84/161),其次为遗传因素(34.2%,55/161),其中有明确致病变异的23例,包括PRRT2、SCN1A、KCNQ2、KCNT1等,其他病因(结构性、代谢性、感染性因素)占13.7%(n=22)。两组患儿在起病年龄、病因分类、癫痫分类及癫痫综合征等基线数据上无统计学差异。(3)OXC与LEV的一年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3.5%(61/83)和41.0%(32/78),OXC有效率显著高于LEV(RR=1.71,95%CI=1.28–2.73,P<0.001)。进一步采用亚组分析研究显示影响OXC疗效优于LEV的主要因素是:起病年龄<12月(RR=2.18,95%CI=1.55–3.30,P<0.001)、遗传相关病因(RR=2.37,95%CI=1.42–4.84,P=0.001)或病因不明癫痫(RR=1.61,95%CI=1.21–2.36,P<0.001)、良性婴儿癫痫(RR=1.90,95%CI=1.42–2.77,P<0.001)或未分类癫痫综合征者(RR=1.88,95%CI=1.04–5.40,P=0.02)。(4)OXC与LEV的12月保留率分别为70.4%(69/98)和51.7%(46/89),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HR=1.84,95%CI=1.15–2.95,P=0.007)。(5)共有11例患儿出现AEDs不良反应,OXC组有8例(9.6%),包括皮疹(n=4)、嗜睡(n=2)、激惹(n=1)、呕吐(n=1),其中1例表现为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即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LEV组有3例(3.8%),包括嗜睡(n=1)、激惹(n=1)、兴奋(n=1),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与LEV相比,OXC在治疗婴儿期局灶性癫痫上具有更好的疗效,且安全性高,可以作为治疗婴儿期局灶性癫痫的一线AED。(2)起病年龄<12月龄、遗传相关或病因不明的癫痫、良性婴儿癫痫或未分类综合征的癫痫是OXC疗效优于LEV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背景:人偏肺病毒是除了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外的第二大呼吸道病原体,五岁以上儿童感染率高达90%以上。课题组前期发现人偏肺病毒入胞过程有脂筏的参与,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定位于胞膜脂筏上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在多种病毒的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于是本文主要探索EGFR在人偏肺病毒(hMP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利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感染hMPV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紊乱对急性肺损伤小鼠肺部炎症反应的影响,并通过分析TLR4/NF-κB信号通路,初步探讨肠道菌群对肺部疾病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6-8周龄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三组:NS组、LPS组和FMT组,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期间自由饮水。NS组小鼠先进行连续8天的无菌PBS缓冲液灌胃处理,用于对照,随后气管插管予以气管内注射药物LPS(25mg/kg),连续给药4天,同时,继续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89例确诊、临床诊断、拟诊的IPFIs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1.纳入的89例IPFIs患儿男57例,女32例;年龄为1.6个月至16.08岁,中位年龄为6.5岁;中位住院时间为33天。2.所有患儿中79例有基础疾病
目的:分析64例DMD患儿智力水平及智力结构特点,探讨总智商与年龄、基因突变位点、突变类型、抗肌萎缩蛋白亚型、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64例DMD患儿的临床资料,由专人采用第四版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所有入组儿童进行智力测试,同时在医生指导下由家长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分析纳入患儿的智力特点及DMD患儿总智商与年龄、基因突变类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18年1月-2019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实施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127例患者,通过医院的病历系统获取相关的临床资料,分析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危险因素,并对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组与未发生残余分流组之间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发生残余分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的最佳临界值。结果:(1)术后发生残余分流
背景: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 bone regeneration,GBR)已成为治疗因肿瘤、外伤、牙周炎等原因引起的牙槽骨量不足的重要方法之一。GBR的基本原理是在骨缺损的部位填入骨粉,覆盖屏障膜(guide bone regeneration membrane,GBRM)以阻碍上皮结缔组织侵入骨缺损区,从而为骨组织生长提供时间和空间。理想的GBRM应具备以下特征: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
目的:儿童桡骨远端骺离骨折推荐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然而,闭合复位有很高的再移位率,并且对于骨折超过10天且有骨痂形成的患者,闭合复位的方法不被允许。目前对这一类陈旧性骨折需要保守观察治疗或开放手术尚存在争议,没有专家共识或指南。本研究旨在评估此类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明确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并分析与预后相关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5名患者(男22名,女3名),均接受了陈旧性桡骨远端
目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疾病,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肠道穿孔。现临床工作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腹部X片中的膈下游离气体诊断新生儿肠穿孔。但临床工作中常常有一些病情危重的患儿,进行了气管插管或其他有创操作,不适宜将其搬运至放射科进行检查,往往只能进行旁床腹部仰卧位片的检查。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腹部仰卧位X片中一些影像学征象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肠穿孔。方法该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近2年期间于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矫治患儿的围术期相关指标,验证无血心脏外科手术在婴幼儿群体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避免围术期血液制品的使用,缓解短缺的血液资源局势,并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并推广。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09月于我院实施常规体外循环下一期根治术的患儿共129例。根据手术情况最终分为有血组、无血输血组和完全无血组,再根据体重分为体重≤10Kg组
第一部分 三维超声在浅表婴幼儿血管瘤最佳治疗时机和治疗方式选择中的初步探索研究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定量测量婴幼儿血管瘤病灶治疗前后各项参数的特征及变化情况,探索该病最佳治疗时机及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2月-2021年2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85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满足纳入标准,除外排除标准,所有患儿治疗前均接受三维超声检查,记录病灶治疗前的临床特征及三维超声参数(体积、V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