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对民族文化的日益重视,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在质与量、传播效果和范围上都体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尤其是从2005年前后开始,陆续出现了《故宫》、《大国崛起》、《1405——郑和下西洋》、《昆曲六百年》、《敦煌》、《千年菩提路》《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及《望长安》、《大秦岭》等作品,这些由我国主流媒体制作和播出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以其宏大的规模、精细的制作、先进的技术、较高的艺术性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收视率,代表了我国当代纪录片的较高水平,对纪录片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即以上述作品为代表的当代历史文化纪录片为主要对象,试图发现身处于网络时代和全球化传播时代的宏观大环境中的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时代性的美学意义,以及在微观创作层面出现的美学新变化与新的美学风格,并为解决纪录片传播的目标提供相关建议。本文分四章展开论述。在宏观层面,历史文化纪录片时代性的主要意义,在于构造当代人脑中的历史景观,是网络时代人们对历史美的主要感知方式;由于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精英意识和文化品格,它身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二者的博弈中,是在主流意义空间下精英审美向大众的渗透形式;其特定的选题和内容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是文化工业和娱乐风潮中坚守人性美的主要阵地;同时是国际视野下逐渐成熟的民族影像艺术,成为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风貌的窗口。在论述中,本文从美学角度入手,结合多元学科视阈,力图对已有研究有所创新和突破,寻找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深层意义和产生这些意义的深层原因。从当代媒介环境中找出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媒介特性:从其创作者和受众的社会文化属性以及当代哲学思潮分析了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传播目的和传播前景:借助“新历史主义”以及“影视史学”等历史学研究方法找出影像与历史在历史文化纪录片中联姻而形成的当代人的历史理解与反思,以及纪录片所要传达的人性之美:在与国外同行的学习和反思中找出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民族性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同时,结合案例和文本,从微观的创作层面找出当代纪录片的美学新变。主要涉及叙述视角的多元化、故事化的发展倾向、媒介技术带来的影响以及纪录片音乐风格的变化,对具体文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叙事学、符号学、心理学、影视史学、美学等多种角度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和解释,寻找其形成和J’‘泛运用的深层原因。并且,针对当前学界对这些新手法的争议,进行判断和理论评述。最后,根据历史文化纪录片美学价值和优势,提出其传播目标,以期在国际传播、网络传播、区域发展和市场竞争中实现功利性目的,提出在这些方面目前遇到的困境和存在的局限,并提出优化建议。本文将历史文化纪录片放在一个大的系统中、置于一个比较的视野下,在横向、纵向的对比中,从变化中找到规律和对优劣的判断;以美学关照为主,但不局限于一个视角,力图用不同的学科角度审视其变化和发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现实层面提出目标、问题和建议。希望能对今后的纪录片创作和研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