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临床应用广泛,对心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名方“复方丹参片”为样本,针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较为复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作用的特点,以其有效部位丹参脂溶性及水溶性成分、三七总皂昔为物质基础,选取其中的代表性成分丹参酮ⅡA(TS),丹酚酸B (SAB),三七皂苷R1(R1)及人参皂苷Rb1(Rb1), Rg1(Rg1)为研究对象,运用超临界C02萃取技术与等度渗漉法提取TS与SAB有效成分,以多个有效组分在单一提取物及与不同组药配伍后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为依据,将中药复方的配伍研究与药代动力学结合进行,探索有效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规律:根据有效组分各自的理化特点和影响其吸收的因素,建立了适用于有效组分吸收研究的整体动物、大鼠原位灌注及Caco-2细胞模型,系统地研究吸收促进剂对于多个有效组分的促吸收效果及作用机制。建立TS, SAB, R1,Rb1及Rg1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的定性、定量质量控制方法。以TS、SAB的提取率和含量为考察指标,兼顾有效成分的理化特点与稳定性,将单因素考察与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最终确立最佳提取纯化工艺条件。超临界流体C02萃取TS,提取率达93.4%,含量为42.1%。利用超临界流体C02萃取后的药材残渣经50%酸性乙醇渗漉提取SAB,提取率为93.4%,含量为10.6%。渗漉液浓缩至适当体积后经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丹酚酸提取物中SAB的含量为58.4%,转移率为79.7%。建立快速、灵敏、专属性良好的UPLC-MS/MS法用以同时测定血浆样品中TS, SAB, R1, Rb1及Rg1。与单一提取物的体内过程相比,丹参酮提取物与丹酚酸提取物、丹参酮或是丹酚酸提取物与三七皂苷提取物配伍应用后药动学参数均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不存在吸收动力学的相互作用,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过程相互独立,不存在酶竞争和代谢抑制。冰片对于R1,Rb1及Rg1具有不同程度的促吸收作用。与冰片合用后,Rg1,Rb1和R1的AUC0-72h值分别提高了64.0%,31.0%,7.7%,对于Rg1的促吸收效果最为显著(p<0.05)。冰片对于各皂苷成分促吸收效果的差异与化合物本身的分子结构与相对分子量相关。复方丹参制剂处方配伍的合理性基于药效学而非药动学的协同作用。针对有效组分各自的理化特点和影响其吸收的因素,系统地研究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Labrasol)、泊洛沙姆188(F68)、癸酸钠(SC)、去氧胆酸钠(SDC)对多个有效组分的促吸收效果。各吸收促进剂对于有效组分的促吸收作用程度差别较大,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各吸收促进剂对于TS促吸收能力的强弱顺序为:TPGS> Labrasol> F68 ≈ SDC> SC;对于SAB、R1、Rg1及Rb1促吸收能力的强弱顺序为:SC>SDC>F68。与对照组相比,4% TPGS、10% Labrasol、4% F68组TS的Cmax和AUC0-72h分别提高了2.5和2.6倍,1.5和1.4倍,1.8和1.3倍。推测各吸收促进剂对于TS的促吸收作用与其最大增溶浓度及P·gp的抑制强度相关。SC对于SAB、R1、Rg1及Rb1的促吸收作用最为显著。当SC浓度达到4%时,与对照组相比,SAB、R1、Rg1及Rb1的Cmax和AUC0-72h分别提高了4.0和1.7倍,5.6和2.0倍,3.6和1.6倍,1.7和2.0倍。推测各吸收促进剂对于SAB、 R1、Rg1及Rb1的促吸收作用与其调控紧密连接的作用相关。SC对于BCSⅢ型药物的促吸收作用较为显著,其促吸收作用具有非特异性及浓度依赖性,可以作为改善Ⅲ型药物膜透过性的首选促进剂。应用大鼠原位肠灌注模型和Caco-2细胞模型考察各吸收促进剂对于有效成分的促吸收效果,探索促进剂的促吸收作用机制并评价其粘膜毒性。采用以上两种生物模型评价各吸收促进剂对于TS的促吸收作用时添加适量浓度的Tween-80,其增溶作用可以消除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对于TS吸收的影响,因此可以直接用来评价吸收促进剂对于药物透膜性的影响。各吸收促进剂对于TS促透作用的强弱可能与其对P-gp的抑制强度相关,而抑制强度可能与吸收促进剂各自的亲水亲油平衡值和临界胶束浓度有关。综合SAB、R1、Rg1及Rb1与吸收促进剂联用后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与跨膜电阻值(TEER)的测定结果,推测各吸收促进剂能够可逆性地打开细胞旁路处的紧密连接而增加药物旁路吸收。吸收促进促进剂对紧密连接的调控机制主要是通过磷脂酶C依赖性通路、Ca2+-E钙黏素通路及络氨酸激酶-磷酸酶通路等途径改变紧密连接的状态而增加药物膜通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