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161例冠心病(胸痹心痛)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病史、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纤维蛋白原、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等相关资料的统计,并分析上述指标与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气虚血瘀、痰瘀互阻2型的关系,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依据。 方法:选择符合气虚血瘀型或痰瘀互阻型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6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气虚血瘀74例,痰瘀互阻87例,设计统一的调查表,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病史、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等相关资料进行逐项记录,原始数据即为所录数据。各项血液生化、纤维蛋白原检测指标均为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相关检验室自动分析仪检测并校正,抽取血液时间均为患者冠脉支架置入术前或置入术后3个月以后。冠心病病史由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计起至采集病历时止。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的诊断为患者有明确的上述诊断病史。冠脉造影资料以冠脉造影操作医师书写的冠脉情况报告为准,至少1支主要或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为异常;病变支数以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RA)三支血管病变累及支数表示,分为1、2、3支血管病变,累及左主干(LM)时按同时累及LAD及LCX计算,对角支、钝缘支等分支血管病变分别归属于相应的主支血管中。 结果:1.冠心病男性患病率明显较女性高,二者相比为3.35:1;痰瘀互阻组和气虚血瘀组的性别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01)。2.两组高发年龄均在66-75岁之间,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50)。3.两组冠心病病程≤5年的患者较多,两组的病程分布无差异性(P=0.127);女性病程比男性长,亦无统计学差异(P=0.066)。4.两组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或脑梗塞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占总人数的54%。5.两组中的冠脉病变支数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648)。6.痰瘀互阻组体重均值偏重,两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性(P=0.009)。7.痰瘀互阻组WBC、PLT均偏高,但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痰瘀互阻组HGB显著偏高,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男P<0.001、女P<0.005)。8.两组ALT、BUN、Cr进行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9.痰瘀互阻组比气虚血瘀组的FIB明显增高,二组进行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 结论:1.性别差异在冠心病痰瘀互阻和气虚血瘀两型患者中较明显,痰瘀互阻型男性较多。2.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发病率与年龄呈明显递增关系,痰瘀互阻型冠心病发病率有年轻化发展趋势。3.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平均病程明显较长,女性较男性病程长,病程可作为冠心病气虚血瘀型的参考指标。4.体重的超标可作为痰瘀互阻型冠心病的客观依据。5.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的气虚血瘀和痰瘀互阻证型分布无显著差异。6.痰瘀互阻型WBC、HGB、PLT均偏高,且HGB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这些指标给冠心病痰瘀互阻型提供了一定的临床客观参考价值。7.ALT、BUN、Cr均不足以作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分型量化指标证据。8.FIB升高可作为痰瘀互阻型的客观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