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域范围风能和太阳能时空特性及互补性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zhichao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化石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显著,全球掀起了一场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能源革命。未来风能太阳能将在全球能源供给,尤其是电力供给中占据主导地位。风能、太阳能具有强烈的波动性及间歇性,需要电力系统提供足够的灵活性来确保其安全高效利用。深化对风能太阳能波动性及间歇性的认识,并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的互补性,可以从根源上削弱波动性及间歇性,显著降低对电力系统灵活性的需求,对于未来高比例风能太阳能的安全高效利用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对中国广域风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特性及互补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对风电波动性及间歇性的量化指标进行研究。对于风电的波动性引入波动强度及变差函数的概念分别对风电的波动幅度和波动速率进行定量刻画。对于风电的间歇性,则从风的物理本质出发,借鉴湍流间歇性的研究方法,并结合电力系统的实际需求,对风电的间歇性进行明确的定义,并提出间歇性量化指标。由此建立了风电波动性及间歇性定量研究方法。在上述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风资源潜力、波动性及间歇性量化指标体系,对中国广域风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地研究,以提供广域风资源质量评估结果。给出了中国广域风资源潜力、波动性及间歇性的空间分布地图集。并基于选定的12个典型区域,进一步分析了风资源的时间分布特征。发现除哈密地区外,其余11个区域风功率均在冬季或春季最大,而夏季风功率最小。海上区域风功率的日变化较为平稳,但是陆上地区风功率日变化剧烈,在蒙东、青藏高原等一些地区白天风功率大于夜晚。而在蒙西、哈密、甘肃北部等地区则是夜晚的风风功率大于白天。大部分区域风功率的波动幅度在夏季最强,而波动速率是春季最快。而且间歇性也是春季最强。而在一天内,风功率波动性最强、波动速率最快以及间歇性最强的时段通常出现在早晨(06:01-12:00)和夜晚(18:01-24:00)的时段。虽然风资源的波动性及间歇性是不确定的,但是发现在1天的尺度内风速的大尺度波动对小尺度波动存在显著的调幅效应。在研究中国广域风资源的基础上,对中国广域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展开详细地研究,以提供广域太阳能资源质量评估结果。给出了中国广域太阳能资源的潜力、波动性及间歇性的空间分布地图集。并基于选定的10个典型区域,进一步分析了太阳能资源的时间分布特征。发现所有区域光伏功率在5、6及7月出现最大值,而在12月或者1月最小。光伏功率的波动强度在夏季最小,冬季最大,而波动速率在春季最快而在冬季最慢。春季和秋季光伏功率的间歇性较强,而冬季和夏季最弱。而一天内光伏功率波动幅度最大,波动速率最快、间歇性最强的时段通常出现在06:01-10:00、16:01-20:00这两个时段。而波动强度通常在中午的时段最小。在日出和日落的过程中以及中午的时段,光伏功率的波动速率最慢,而且间歇性较小。相比风资源不确定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太阳能资源波动性及间歇性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太阳能资源则具有相对确定的波动性和间歇性。最后,对中国广域新能源的互补性展开分析。为此提出新能源互补性的新定义,即互补后应尽可能与负荷需求相吻合。并基于Kendall秩相关分析建立了互补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广域空间及时间尺度对新能源互补性的影响,并对不同类型的新能源互补进行了对比。最后对风能太阳能资源的互补效果进行分析,通过风光互补,即可以降低与负荷需求间的残差,而且也可以显著降低新能源出力的标准差,使得最终出力更加平滑。研究表明引入光伏功率后,可将新能源出力与负荷需求间的峰值相位差减小至2~6 h内,且当光伏功率的互补系数达到0.2~0.3时即可显著改善风功率的反调峰特性。
其他文献
开关电源在电子系统中承担电压隔离变换和功率传递等任务,高可靠开关电源是保障其它电子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剖面,如何在开关电源设计和样机研制阶段准确地评估其可靠性,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设计,是开关电源厂家和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技术问题。目前,开关电源电热仿真分析无法准确描述随电源工况变化的元器件应力,元器件寿命预测对开关电源工作剖面考虑不足,可靠性建模忽略开关电源性能退化及其不确定因素
氯因其杀菌高效、稳定性好、成本低等特点,在饮用水处理中已有百余年的使用历史,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消毒剂,为供水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氯消毒能够有效灭活绝大多数病原菌,但部分细菌对氯具有较强的耐受性、甚至在余氯存在的条件下仍能生长,这部分细菌被称为耐氯菌。近年来,我国南方某市饮用水厂中多次发生季节性菌落总数超标风险,均由耐氯菌引起。部分耐氯菌具有致病性,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
空气质量恶化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国空气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呈现出加剧趋势。为此,我国相继推出各项政策举措,有序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工作的展开。1973年,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提出空气质量改善工作要以工业点源治理为主;进入80年代,空气质量改善工作从点源治理进入了综合防治阶段;90年代以来,我国空气质量治理工作开始从污染物浓度控制向污染物总量控制转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单一城市
室内移动机器人具有广泛的运用,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人力成本。通过多种输入的传感器信息,机器人可以在具有先验信息或不具有先验信息的环境中实现自主导航。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是自主导航两种常用的传感器。激光雷达能够进行准确的测量,而摄像头能感知环境中丰富的信息。机器人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实现实时的位姿估计与避障。位姿估计解决了机器人“在哪里”的问题,实时避障解决了机器人沿着无碰撞路径到达目标的问题。为了
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在医疗领域,患者通过付费获得高质量的线上医疗咨询服务,医生通过提供高质量线上服务获得收入和声誉,需求与供给的迅速增长促进了线上付费医疗咨询服务市场蓬勃发展。线上医疗咨询服务具有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优势,但存在交流信息传递效率低、难以实现医疗检查等劣势,患者面临线上、线下两渠道的医疗咨询服务选择。同时,由于其信任品属性,线上医疗咨询服务的医患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线上医疗咨
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带动我国家庭收入也持续增长,家庭生活质量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家庭资产规模屡创新高,金融资产的持有意愿和持有比例不断攀升,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家庭金融资产决策不仅使家庭可以通过参与金融市场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可以影响社会财富的动态积累和分配。但我国家庭财富总量贫富差距较大,家庭的资产结构不均衡,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以往的研究集中于从家庭的经济特征和人口统计特征等方面
隐性知识流动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科研水平提升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给予了高校创新型人才以全新的发展平台,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异军突起,成为激发科技创新增长点的中坚力量。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而言,隐性知识流动有利于团队知识资源整合,提升科研效率,加快科研成果的产出速度;于团队成员而言,隐性知识流动有利于成员知识的增值和知识存量空间的
应变测量是结构健康监测、实验力学以及精密测量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结构本身力学特性的差异以及复杂的载荷分布使得结构的应变场存在应变变化范围大、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这些特征对应变测量方法的测量量程、空间分辨力以及测量精度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纤类应变传感器通过将光纤粘贴在被测结构表面可以实现对结构应变场的测量,其中,基于光频域反射原理的分布式光纤应变测量方法在空间分辨力上具有远高于其他光纤类
铟配合物具有结构丰富、框架稳定以及可调节性强的特点,是一类优异的多功能材料。为了拓展此种材料在荧光传感以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论文以芳香化合物为有机配体,采用水热/溶剂热的方法制备了九例铟配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SC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粉末X射线衍射(PXRD)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光致发光(PL)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不仅能有助于知识创新,还能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尤其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和巨大的技术创新压力下,校企合作的意义突显重要。尽管我国在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中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实践中校企合作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不稳定,导致后续合作难以进行;高校与企业存在较大异质性,未能切实有效地融合,使得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形式,导致合作绩效不理想;高校与企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