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和推行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是解除受托责任、促进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提升非营利组织管理水平、增强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了解的重要手段。
本文研究发现,在国内外学术界占主流地位的由美国学者莱斯特·萨拉蒙(Lester·Salamon)等提出的非营利组织“六特征”并不完全符合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特性。本文通过比较我国非营利组织、企业组织与政府组织的特征后发现,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具有5个特征:非营利分配性、公益性、非公共权力性、志愿性、合法性。符合这些特征的我国非营利组织之外延非常广泛,包括我国官方所指的民间组织、公益性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性质及组织运行差异很大,各类组织的绩效特征不尽一致,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的组织层面的绩效评价。
组织绩效内涵及结构是确立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现有文献中对绩效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结果绩效观、行为绩效观、行为与结果绩效统一论。以上述绩效论为依据形成了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但都有不足。结果绩效观容易引发“不择手段”的行为,行为绩效过分强调做事“过程”的程序化,行为结果绩效统一观既重视“如何做事”,也重视“做的怎么样”,较好地克服了行为绩效观或结果绩效观的不足,但没有考虑主观因素及环境变化等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也没有体现非营利组织绩效的实质。本文认为,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实质是组织功能的实现及使命的达成情况,是组织为了达成预期目标所采取的行为、过程等及由此带来的符合需求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服务、产出、结果。
基于非营利组织绩效的实质内涵和绩效生成机制,本文提出了非营利组织绩效三维结构观,即绩效结构由行为(过程)绩效、结果绩效和体现绩效动态变化的环境及时间改变绩效三个维度构成。这种划分将组织的行为(过程)及其管理、组织结果和影响组织绩效的内外环境因素等综合到一个框架中,体现了非营利组织绩效的实质内涵及绩效生成路径。
本文提出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应遵循三个层次共11条的价值理念。
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以组织和第三方为评价主体的非营利组织绩效三维评价体系,设计了三个评价维度和9个评价类目。其逻辑关系是: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在于通过有效管理的行为(过程)输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结果,这也是非营利组织绩效的形成过程和绩效实质所在。这一绩效过程可以分解为从使命到行为,从行为到结果。非营利组织所处的环境及时间等方面的改变可以从动态上影响组织的绩效。据此,将结果形成前的所有行为及过程视为一个评价维度,主要评价非营利组织是“如何做事的”;结果绩效作为一个维度评价,主要评价非营利组织功能及使命的完成情况;环境及时间改变等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作为一个修正维度。
进行绩效评价必须要确立绩效评价标准,本文认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标准应当有三个层次:观念层面的绩效标准、行为规范标准和结果标准。这些标准是确定评价指标的基础。
本文较为详尽地探讨了行为(过程)绩效包括组织管理绩效、结果绩效的评价类目。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出由9个一级指标,35个2级指标,12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构造了非营利组织绩效三维评价模型,然后进行了实证检验。
首先对评价指标的隶属力和内容效度进行检验。依据初步设计的评价指标设计了调查问卷,然后向20多专家咨询和深度访谈,并请专家评分,对指标隶属力进行了实证,剔除了内容效度较低、隶属力较低的1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指标,形成了第二轮指标体系。并据此设计了调查问卷,选取了210家非营利组织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到有效问卷61份。
依据非营利组织绩效的实际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检验,剔除信度较低的指标后,形成一个由9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模型,然后,进一步对模型检验,
相关性及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非营利组织绩效主要由行为绩效、结果绩效所决定,行为绩效和结果绩效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达到了0.833,统计意义十分显著,信度结果达到了0.909,表明二者之间具有一致性。
环境及时间等改变与组织绩效的相关性较弱,问题可能是指标设计的不好或数据不充分所致。在实际调查和深度访谈中,许多专家和非营利组织工作者认为,环境及时间的变化会影响到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考虑到这一情况,本文认为应当将其纳入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中,但需要今后进一步搜集数据进行验证。
行为绩效维度的各级评价指标的克朗巴哈(Cronbach)α系数值除一个为0.63外,其余各级指标的信度均在0.8甚至0.9以上。结果绩效维度的各级评价指标剔除了一个二级指标和8个三级指标后,其余指标的信度均在0.78以上。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模型中的评价指标进行因子组合,对个别三级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后,所形成的因子(即二级指标)基本符合原设计的二级评价指标,形成的因子经旋转后在各项目上的荷重多数在0.5左右。各个因子的累积解释变异量都在80%以上,说明反映该指标设计的调查问卷能够解释每个二级评价项目的80%以上的信息,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也说明行为(过程)绩效、结果绩效的三级指标能够代表相应的二级指标。
总之,从检验结果来看,由8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均通过了信度、效度和一致性检验,用该量表测量非营利组织绩效是可信的、有效的。
然后,分别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三级指标的权重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中的得分矩阵确定;二级指标权重是通过计算这个因子(二级指标)的方差贡献率占总变异的比重,即各个因子解释总指标的力度来确定:对于一级指标,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同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后,最终通过旋转后的因子得分矩阵得出一级指标的权重。
最后,增加了一个否定指标,构造了非营利组织绩效三维综合评价模型。
囿于问卷调查、样本量的限制、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本研究的部分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同时,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处于初级阶段的情况下,本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阶段,还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仅作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