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以国内1990年至2009年出版的对外汉语中高级综合课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教材中文学作品语言的艺术特点和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并根据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的理论指导,探讨了文学语言的艺术特点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对于汉语学习者的意义,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发挥文学语言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因素学习的优势,并结合课堂语言教学,达到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目标。通过调查,我们总结了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浓厚的抒情性、深邃的隐寓性和变异的超常性的特点。这些特点首先能够引起学生对这些文学语言的词汇形式和准确表达的注意,可以“内化”新的语言规则,从而自然地习得这些词汇和句法。其次,能够帮助不同语言背景的学习者和母语使用者之间产生默契和共鸣,获得同汉语母语使用者同样的心理资源,而这样的情感的默契和共鸣有助于学习者同母语使用者之间顺利地进行交际。最后,有些文学语言复杂的表达手法可以培养学习者对汉语的敏感性和理解力,培养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语感。教材中文学作品中文学语言包含着大量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大题可分为词汇文化因素和语句文化因素,其中折射着汉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民族传统和时代特点的信息,这对汉语学习者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因素的学习不仅避免了单纯的文化知识的灌输,使学习不再枯燥,同时学生在理解并掌握了这些中国人“习而不察”的文化因素,这时候就会从开始的“说什么”、“怎么说”而转变为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说”了,这样缩小了文化差异,使的交际能够更顺利地进行。另外,本研究针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特点和文化因素,还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课堂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对外汉语综合课文学作品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到目前为止,关于对外汉语综合课的研究成果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对于中高级文学作品的艺术层面的研究和语言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量的分析。本研究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