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引进和外资引进为主要途径的国际技术扩散是我国要素生产率改善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技术引进并不必然地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外商直接投资也可能给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负面效应。本文针对技术引进和FDI这两大国际技术扩散渠道,深入研究各自对于我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各自的不同特点,并专题探讨它们对于自主创新的影响。 作为研究的起点,首先对有关国际技术扩散以及中国工业生产率的研究文献进行评述,梳理以往实证研究的方法和观点。在开始研究国际技术扩散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化之前,先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状况进行分析。回顾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及估算方法后,本文选择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作为估算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模型对内资工业部门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估算,并对36工业行业的内资部门的技术效率进行比较分析。 在分析技术引进对于工业部门生产率的影响时分别考察技术引进对于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此视角来判断中国的技术引进是否“适宜”。计量分析的结果显示,内资企业的技术引进对于对于内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于内资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面效应。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稀缺,在这样的资源禀赋结构下,“适宜技术”是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因而中国内资企业引进的技术为“适宜技术”。此外,将技术引进的效应区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对中国技术引进效果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技术引进虽然带来了生产率的改善,但技术引进的间接效应并不显著,引进技术没有转换为自身的技术能力。技术吸收能力的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内资企业的技术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技术吸收的投入过小。 在分析工业部门的FDI技术扩散的影响时,对中国工业部门外资技术扩散程度以及外资溢出效应与培训效应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影响进行了的检验。计量结果显示,FDI对内资企业存在着显著的技术扩散。这表明我国外资的引进是有着一定成效的:外资的进入打破行业垄断,加剧竞争,促进行业市场效率的提高;通过与外资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对外资企业的模仿和学习,本土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FDI对内资企业存在着逆向培训效应。一方面,人才本土化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较为微弱,主要原因在于本土化人才不可能接触到核心技术,单靠普通技术员工所掌握的那点技术是达不到很好的溢出效果的;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依赖其在工作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发展空间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造成了内资企业的人才流失。 在探讨FDI和技术引进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时,将FDI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机制区分为竞争机制和技术外溢机制,技术引进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技术吸收。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三个结论:第一,技术引进对自主创新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虽然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在不断地增加,但由于本身技术能力的限制,企业的吸收能力不足,难以实现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第二,FDI对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是通过竞争效应实现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本地的市场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使得本土企业为了保持原有市场并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断地加大科研力度,促进了自主创新。虽然部分企业由于FDI的竞争降低了利润,甚至被淘汰,但整体上对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其到了积极作用;第三,FDI对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存在着逆向培训效应。一方面人才本土化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较为微弱,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依赖其在工作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发展空间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造成了内资企业的人才流失。 为了加强对上述研究结论的认识,本文选择汽车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国际技术扩散对于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发现单纯依赖国际技术扩散难以持续实现技术进步。一方面,技术引进的间接效应并不显著,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技术依赖;另一方面外企对技术实行严格控制,其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难以获得。 综合上述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三大政策建议:(1)调整外资引进策略,促进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公平竞争;(2)对幼稚产业实行政策保护;(3)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走出技术依赖,实现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