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乡土文学的海外译介是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乡土语言作为乡土文学的一部分,其英译问题也逐渐受到译学界的关注。“乡土语言”是指一切具有地方特征、口口相传、通俗精炼,并流传于民间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葛浩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翻译,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四十多年来共翻译中文作品五十余部,其中包括贾平凹的《浮躁》,莫言的《生死疲劳》,陈开红的《大漠祭》。这些乡土文学的葛译本中对原作乡土语言的翻译极具研究价值。本文在韩斌(2019)的研究基础上,将乡土语言分为五大类:粘着性较强的方言用语;具有显性特征的方言动词;具有显性特征的方言名词;具有显性特征的方言形容词;具有地方特色的俗语警句。面对这五类乡土语言,葛浩文自觉不自觉地在译文中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笔者通过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分析葛浩文翻译的三部乡土文学《生死疲劳》《浮躁》《大漠祭》,总结出葛浩文对不同类别的乡土语言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1)粘着性较强的方言用语多为虚词,没有实际意义,译者会运用单位转换表达其在语境下的内涵,但更多是以感叹号、问号等形式表达,甚至省略。2)中文方言动词因其内涵的丰富性以及英文动词的复杂性,涉及的转换类别最多:译者主要运用了单位转换以补充源文内涵,运用词类转换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语法规范。3)方言名词的翻译同样主要运用了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词类转换帮助译者解释源文名词含义;单位转换使译文更加地道。4)方言形容词的翻译主要运用了内部体系转换和词类转换:内部体系转换使目标语读者阅读更加流畅,但译文表达无法保证准确性和全面性;词类转换使译文更加灵活流畅。5)俗语警句的翻译主要运用了结构转换和单位转换:结构转换转变了句子的主语,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读者逻辑习惯;单位转换消除了源文的对偶等修辞,使译文更简洁。笔者通过译本分析概括葛浩文乡土语言翻译的策略模式,分析翻译策略的特点和效果,希望能为乡土语言的翻译提供某种可以依循的处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