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InsensitivitySyndrome,AlS)又称男性睾丸女性化,是一种基因突变导致的性发育异常,其特点为染色体核型为46,XY,性腺为睾丸,睾丸能发挥分泌雄激素功能,但是由于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AR)的异常,使雄激素的正常效应完全或部分丧失,因而出现一系列的性征异常。其发生率约为出生活婴的1/13158~1/64200。其临床特征根据雄激素的不敏感程度以及女性化的程度可以分为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AndrogenInsensitivitySyndrome,CAIS)和部分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PartialAndrogenInsensitivitySyndrome,PALS)两种。本研究主要探究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发病机制及其诊断治疗。研究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家系调查
目的:探讨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在一家族中的遗传及发病情况。
方法:对2005年8月就诊的两例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患者母系4代家族成员进行病史采集,部分家族成员(疑似CAIS)进行体格检查、辅助检查(B超、CT)、实验室检查(T、E2、LH、FSH)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结果:(1)在参加调查的17位家族成员中,确诊CAIS患者2例,B超和CT证实有睾丸存在,未见子宫和卵巢,染色体核型为46,XY。(2)病史采集发现疑似CAIS患者2例(身材高大,均未生育),因已过世未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而未证实。
第二部分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雄激素受体(AR)基因突变的研究
目的:研究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患者雄激素受体(AR)基因分子生物学的变化,探讨发病机制。
方法:(1)采用HotStarPCR体系对CAIS家族6名成员(包括2名患者)X染色体雄激素受体基因的8个外显子进行体外扩增,凝胶电泳进行比较。(2)PCR产物进行割胶纯化,测序,生物信息学研究每个外显子的基因多态性。
结果:(1)2名CAIS患者雄激素受体(AR)基因的2号外显子(Exon2)缺失,其余外显子(Exonl,exon3exon4exon5,exon6,exon7,exon8)存在,经测序均为正常。(2)定量PCR发现患者母亲2号外显子电泳条带暗淡。(3)基因测序发现2名患者AR基因在2号外显子附近的内含子有缺失,与正常AR基因对比发现CAIS患者2号外显子连同两侧的内含子共有7000个碱基左右的缺失。
第三部分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临床诊断与治疗(附3例报告)
目的:探讨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其性腺的组织学特征。
方法:对2004至2005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就诊的3例AlS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比较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AIS)与部分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PAlS)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以及预后。对手术中切除的性腺进行病理分析,对CAIS、PAlS的睾丸的进行组织学比较。
结果:(1)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与部分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临床表现差异较大。CAIS患者完全为女性表型,包括正常发育的乳腺,女性外观的外生殖器,全身脂肪分布女性化等;PAlS患者表现为非男非女的两性体征。(2)治疗方法不同:CAIS患者采用了性腺切除以及激素治疗;PAIS患者除了性腺切除、激素治疗外,还进行了外阴整形术。(3)性腺组织学比较:CAIS患者曲细精管发育不成熟,支持细胞以单层为主,各级生精细胞缺失,未见精子。间质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PAlS患者小灶性曲细精管发育,各级生精细胞减少,可见精子样细胞形成,间质细胞轻度增生。
结论:完全性与部分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治疗方式不同,PAlS患者多需进行外阴整形。两者性腺组织学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