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黄斑裂孔最先于1869由Knapp提出并加以描述。但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病一直没有有效的医治方法。1991年Kelly等最初报道了玻璃体切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的裂孔的闭合率达58%。近年来,随着手术的技巧的改进和设备的更新,黄斑裂孔的手术的闭合率高达90%以上。黄斑裂孔手术治疗的思路得益于对黄斑裂孔形成的病理基础的认识和提高。Gass经过对玻璃体与黄斑相关的研究认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构成主要是由黄斑区中心凹部位玻璃体皮质收缩产生的切向牵引力以及环形及前后方向诸多生物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此观点后来得到了相关研究的证实。黄斑裂孔的主要手术步骤包括玻璃体切除诱导玻璃体后皮质脱离、剥离黄斑前膜、剥离黄斑内界膜、玻璃体腔填充和面向下位。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物,眼内填充物主要有SF6、C3F8、C2F6、空气和硅油等。长效膨胀气体已有很多报道,硅油填充的副作用及二次取出的风险,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空气填充的相关文献及报道相对较少。在以前手术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空气填充探讨空气填充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中的价值。目的及方法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术中填充空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在我组治疗的IMH患者106例(112只眼),排除无法随访的病例,其中男31例,女75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术中玻璃体腔内空气填充,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操作熟练的医师完成。术前所有患者行常规术前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OCT、裂孔大小及闭合情况等。术后患者保持面向下位,当气体吸收能看清黄斑裂孔处视网膜时行OCT检查,术后2周、1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按术前裂孔最小直径分为4组:a组:直径≤250μm,b组:250~400μm,c组:400~600μm,d组:直径≥600μm,记录各组最佳矫正视力、裂孔闭合时间、裂孔闭合率、气体完全吸收时间、黄斑裂孔处视网膜暴露时间、面向下位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两个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因素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一周内情况:术后裂孔闭合时间a组(1.56±0.39)天,b组(1.57±0.53)天,c组(1.619±0.34)天,d组(1.74±0.46)天。裂孔闭合率a组100%,b组100%,c组97.56%,d组95%,应用卡方检验,各组间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内空气完全吸收时间a组(8.18±0.21)天,b组(8.10±0.35)天,c组(8.15±0.27)天,d组(8.23±0.41)天,各组之间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内空气填充术后在第1天露出黄斑裂孔处视网膜的患者有7只眼,术后第2天露出黄斑裂孔处视网膜的患者有43只眼,术后第3天露出黄斑裂孔处视网膜的患者有62只眼。术后2周内患者面向下位的时间,2天6人,3天11人,4天37人,5天52人,黄斑裂孔处视网膜露出后,行OCT检查,结果显示裂孔闭合后则改为鼻侧卧位。空气填充后1周有6例眼压升高(高于21mmHg低于45mmHg),占所有眼的4.35%,给予术眼降眼压眼药水控制正常,4d以内眼压均控制正常。术后1周2例患者裂孔未闭合,均因患者无法严格执行面向下位所致,余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诊情况:各组裂孔及闭合率同一周时情况。各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新的并发症出现。随着特发性黄斑裂孔分组裂孔直径的增加,术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呈逐渐下降状态,经Speaman等级相关分析,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各组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1、对IMH患者而言,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及空气填充,裂孔闭合率高达98%。2、气体吸收时间较长效气体时间短,减少了患者面向下位的时间。3、大多数患眼术后的视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