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所发生的因过失行为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是学生伤害事故的一种类型。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存在风险,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伤害事故尤其是在体育活动中发生事故或出现意外是很难避免的,体育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性。发生在普通高校的中的体育伤害事故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我国《民法通则》,在校学生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主要为不满十周岁小学生;二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主要指已满十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学生;三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主要指已满十八周岁的学生,对于已满十六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高等学校与中小学的最大区别在于,高校的在校学生绝大多数已满十八周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人。”基于高校学生的这一特点,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立法方面均未将高校学生列为法律特别保护的范畴。而高校学生毕竟还属于弱势群体,较之于其他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主体的独立性是有限的,所以,在普通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之后,鉴于高校学生区别于中小学生的此种特殊性,在具体的法律实践中,比如责任的认定、责任的承担以及损害的赔偿等问题的处理上应该有较大的区分。我国的高等学校,以投资主体为标准通常可以分为国立、地方和私立这三种类型。国立高校是指中央政府投资管理的学校;地方高校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管理的学校;私立高等学校又称为民办高校,是指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管理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具有不完全相同的法律地位,如国立和地方高校的法律地位既有别于私立高校的法律地位,也不完全等同于中小学校的法律地位。鉴于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国立和地方高校的法律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本文将发生在此类高校中的体育伤害事故即普通高校的体育伤害事故确定为了主要研究对象。本文以法学为基本理论支撑,采用文献综述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普通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进行界定,系统研究普通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及事故发生的原因,具体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归属问题。依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事故的处理的原则、程序、赔偿调解以及责任主体兑现赔偿的途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对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综合性预防与赔偿(补偿)体系的构建提出合理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