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者的机构化是各国证券市场的普遍发展规律,但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究竟对股价产生何种影响在国内外都是个争议的问题。在经过短短几年“超常规”的发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对证券市的影响作用凸显,基金采取什么样的投资策略、以及各种投资策略的绩效如何,证券市场价格走势是否有力支持基金的投资策略等问题开始被理论界和投资者关注。 现代金融理论对证券市场出现的许多与有效市场理论相悖的市场异象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而利用基于部分理性的行为金融学与人类行为学等研究,对这些市场异象作出与以往不同的角度解释,充分考虑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别是逐渐向“弱式有效”方向发展的我国证券市场,借鉴行为金融理论的模型和投资策略来研究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更有现实意义。 以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反向投资策略和动量投资策略为划分依据,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基金绩效和基金持有重仓股价格走势进行了研究。其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1、研究时间阶段及样本选择。从1999年开始,基金公布季度投资组合数据,选取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为研究时间区间,截止2004年6月30日前设立的94只股票型投资基金,其中封闭式54只,开放式40只。因2001年以前,基金规模太小,样本数据不充分,而2005年开始,上市公司陆续开始“全流通”改制,影响到基金的理性投资行为。 2、基金投资策略分析。本文采用Grinblatt,Titman andWermers(1995)定义投资行为衡量指标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策略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94只基金当中,根据本期价格变动,采取追涨或杀跌的基金为93只,82只统计检验显著,根据上季度采取追涨或杀跌策略的基金为78只,68只统计检验显著。无论是以本期或上期为选股依据,基金都倾向于追涨或杀跌(动量交易)策略,各类型基金在投资风格基本一致。 3、基金业绩评价。本文选择个股回报率的投资相对收益指标CM、基金收益率R和夏普指数S,分别对基金业绩进行评价,94只基金表现总体较差,其中36只为正,58只为负,、平均CM值为-0.00151。导致业绩表现较差的原因:一是在此期间大盘持续下跌,导致基金整体业绩平平;二是,随着基金发行数量的扩大,对个股的关注程度上升,以致个股回报率呈现下降趋势。 4、基金业绩与投资策略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通过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非参数检验方法分别对衡量基金投资策略的6个指标与基于上一季度股票回报率模型的Copeland&Mayer业绩评价指标模型,基金收益率R和夏普指数S进行统计检验。结果发现,基金根据本期价格变动采取追涨策略确实可能提升公司业绩,而通过上季度价格采取的追涨策略则可能会损害基金业绩,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从而没有证据表明其他策略与基金业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5、基金持有重仓股价趋势分析。根据Barberis,Shieifer and Vishny(1998)的对股市“反正不足”和“过度反应”的检验模型,在六个检验时点中,赢家组合四个发生了收益逆转,输家组合中五个收益表现为惯性,几乎所有组合的盈利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于输家组合出现的惯性现象,可能的解释是由于基金的自我控制(Self-control)行为产生的;而赢家组合的反转与大盘整体下跌很大的关系,在2004年的两期惯性现象则是由于近两年基金持仓更趋集中,共同持股对抗击重仓股下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趋向追涨杀跌(动量交易)策略,表现出一定的羊群效应,这种投资策略对提升基金业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其持有的重仓股在市场整体下跌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正收益惯性,这也有力支持了基金所采取动量交易策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是相对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