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了解护理本科临床带教老师及本科护生对循证护理的认知情况和对循证护理教育的需求,在临床上采用前瞻性研究开展传统带教基础上的循证护理教学,评价教学效果,为以后开展深入、系统的循证护理教学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有护理本科临床教师101名,08年、09年89名本科护理实习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其对循证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实践应用情况以及对循证护理教育的需求。2.采用彭美慈教授等人修订的中译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评估本科护理实习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3.按照时间顺序,08年护理本科实习生为对照组,共42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09年护理本科实习生为实验组,共47名,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教学方法。教学后对两组学生再次进行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及循证护理认知调查,比较两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循证护理知识水平;对两组学生进行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的考核,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教学前后考核实验组的循证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文献质量评鉴和制定循证护理计划),比较得分;借鉴台湾医师协会制定的《住院病人满意度评价量表表》调查患者及护士对本护生的满意度。对教师调查时不记名,对学生的所有调查、考核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均记名。结果调查结果:1.临床教师的工龄、职称、学历与循证护理认知得分均不存在线性相关(均p>0.05)。2.临床带教老师和本科护生对循证护理及评判性思维的基本知识认知不足;在收集资料、查阅文献积极性和能力方面均有待提高;临床教师与本科护生获取专业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制定护理措施主要依靠专业书籍、高年资护士的指导;临床教师和本科护理实习生对循证护理的学习均有较高的积极性。3.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文献查阅能力、英语及计算机等级水平、学习循证护理态度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循证护理知识水平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所遇的最大困难两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并不影响教学干预前两组间基数的一致性。教学效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特质得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2.教学后,对照组的分析能力得以提高(p<0.05),但其他特质得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实验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p<0.01);3.两组学生护理理论成绩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教学前后实验组EBN理论知识和文献质量评鉴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5.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得分与护理理论成绩存在直线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72(p<0.05)。6.实验组中87.5%的学生表示喜欢循证护理教学方法,95.7%的学生认为采用循证护理有利于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照组中95.8%的学生表示希望进行临床带教的改革。7.患者与护士对两组学生满意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9名本科护生在研究中均无退出。结论1.护理本科临床带教老师缺乏循证护理知识,须对临床教师进行EBN系统地培训,才能实现EBN教学的推广。2.护理本科实习生对循证护理知识认知不足,有必要开展临床循证护理教学;学校的基础教学没有体现出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可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应的培训课程。3.通过合理配置课程,改进教学方法,传统带教基础上的循证护理教学有助于掌握护理理论知识,培养本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循证护理理论知识水平、评鉴文献质量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的能力,缩小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提高护理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