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新安煤田北部,华北聚煤盆地南缘。区内构造较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走向近EW、倾向近S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为7~11°,断裂构造主要为NW—SE向或近EW向的一组张性断裂。地层发育较全,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系地层含煤丰富,为本文主要研究地层。通过对野外实测剖面、测井、地震、粒度分析等的综合分析研究,应用沉积学的分析方法,在岩性特征、测井曲线特征、粒度分布特征、地震相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在研究区石炭—二叠系地层中识别出潮坪、三角洲、河流、湖泊等沉积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各类沉积体系特征,讨论不同沉积特征对地层厚度、岩性及煤层形成的控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根据沉积基准面变化规律,并结合华北盆地其邻区的研究成果,在对野外露头、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正村勘探区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通过研究,本区在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沉积充填序列中,由于盆地构造活动相对平稳,基准面变化起主导因素,因而形成了旋回清楚、特征明显的多级次基准面旋回。自中石炭世基准面上升,发生海侵,晚石炭世达到最大,至早二叠世基准面下降,海水退出盆地,二叠世中晚期转为陆相沉积序列,形成一完整的超长周期基准面旋回,在其中又可进一步划分出3个长周期,8个中周期旋回;结合不同时期的沉积特点,分别对不同级别的旋回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在探讨沉积基准面的变化与层序单元响应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盆地演化分析,参考基准面变化,总结了在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沉积体系特征以及与成煤作用的关系。频繁的基准面升降,构成了海陆多次交替,泥炭沼泽化多次发生,形成本区多个煤层组;其中,二叠系山西组浅水三角洲较发育,在浅水三角洲中由于盆地坡度较缓,水体浅而较稳定,三角洲平原发育较好,规模也较大,在浅水三角洲平原上分流间泥炭沼泽发育,形成本区厚度较大、分布稳定、具工业开采价值的二1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