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数品种的绵羊在自然状况下为单胎,但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多胎绵羊。绵羊的多胎性已引起国际动物遗传育种界的普遍重视。 目前研究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ⅠB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ⅠB,简称BMPR-ⅠB)是影响Booroola Merino绵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BMPR-ⅠB的Q249R突变可以使Booroola Merino绵羊多产1—1.5羔,研究同时发现该基因处有一微卫星标记OARJL36与BMPR-ⅠB基因紧密连锁,没有发生遗传重组。 小尾寒羊、洼地绵羊、大尾寒羊是我国特有的具有产多羔优良性能的绵羊品种。研究BMPR-ⅠB的Q249R突变与我国绵羊多胎性能的关系,对于阐明绵羊多胎性能的分子机制,选育绵羊高繁品系以及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通过PCR—SSCP方法对132只小尾寒羊、51只大尾寒羊、36只洼地绵羊以及25只蒙古羊的BMPR-ⅠB Q249R突变进行检测分析得出:在小尾寒羊群体中B的基因频率为0.716(x~2=7.64 P<0.01),处于Hardy-Weinberg极不平衡状态;洼地绵羊该等位基因频率为0.486(x~2=0.064 P>0.05),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大尾寒羊该等位基因频率为0.471(x~2=0.008 P>0.05),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而在蒙古羊群体中未检测到该突变。大尾寒羊B的基因频率与洼地绵羊B的基因频率之间无差别(P>0.05),大尾寒羊B的基因频率与洼地绵羊B的基因频率分别极显著低于小尾寒羊群体中B的基因频率。(P<0.01) 本研究通过分析,估计出BMPR-ⅠB Q249R突变等位基因B对小尾寒羊产羔数的效应为:替代效应和显性效应,在第一胎中分别为0.21和0.01,在第二胎中分别为0.31和0.18;在第一胎和第二胎BB基因型母羊比AA基因型分别多产0.75和1.08羔。 通过对BB基因型小尾寒羊、大尾寒羊、洼地绵羊微卫星标记的分析发现:三种绵羊BMPR-ⅠB基因的Q249R突变与Booroola Merino绵羊FecB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OARJL36之间都存在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