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腰椎滑脱症(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LS,下同)术中早期采用椎体间自体骨泥植骨,植骨简易,效果肯定。受限于自体骨量不足,髂骨取骨存在多种并发症,同种异体骨可补充作为椎体间植骨材料。有研究表明其有存在骨质吸收、假关节形成可能。本院脊柱外科选用自体、同种异体冻干骨混合并碾制骨泥,作为LS后路椎体间植骨材料。并进行随访,以探讨其骨性融合效果。方法:随机选取LS病例86例,男性27例,女性59例。患者主诉均有不同程度的腰伴下肢症状,病程自3个月至20余年不等,结合腰椎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腰椎滑脱诊断。全部病例按照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骨泥组、混合骨泥组。采用后路腰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下同)。以相应腰椎节段体表定位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于滑脱节段椎体双侧椎弓根分别打入椎弓根螺钉。咬除相应节段椎体棘突、椎板,行后方减压。切除滑脱节段椎间盘,松解双侧神经根。处理滑脱椎间植骨面至植骨面渗血良好。安装钛棒连接杆,撑开、提拉复位。将减压获取的骨质和同种异体骨碾制成骨泥,植于椎体间,夯实,表面大骨块封闭。随访时间2年零2个月至4年3个月,平均2年零5个月。在术前、术后第3个月复查时收集并统计患者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下同),同时参照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估表(JOA score)的腰椎部分标准进行评分,计算并统计改善指数及临床改善率。同时在术后第3、12、24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腰椎CT,观察植骨节段的骨性融合情况。参考Suk法进行椎体融合评价。结果:自体骨泥组和混合骨泥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没有显著差异。JOA评分示自体骨泥组的优良率达96.77%(30/31例),混合骨泥组优良率达93.02%(40/43例)。术后3个月腰椎X线片示腰椎滑脱解剖复位率为83.78%(62/74例)。83.87%(26/29例)的自体骨泥组患者和79.07%(34/43例)的混合骨泥组患者在12个月内达到骨性愈合标准。两组骨性融合效果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在短期内提供良好稳定,长期有效的稳定需要椎体间的牢固融合。良好的内固定、充足的植骨量、合适的植骨方式能够提高椎体间融合质量、降低椎体间假关节形成几率、减少内固定松动等长期并发症。自体骨在碾制骨泥时需求骨量较大,骨量相对不足。同种异体骨能够提供更充足的植骨材料。在应用过程中经统计学分析,证实不同植骨材料的制取过程不会显著延长手术时间,也不会显著增加术中出血。混合骨泥的融合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是一个伴随着骨质吸收和成骨的过程。术中植入的混合骨泥含有较多的皮质骨,CT显示密度较高且均匀致密。早期骨质吸收速率快于骨质生成,椎体间植骨的密度降低但在边缘出现浓密高密度影,说明骨质吸收、成骨同时存在。至术后12个月,植骨密度降低至同相邻椎体相近。随时间推移,成骨逐渐占优势,至术后24个月,椎体间骨融合更加致密、均匀。腰椎稳定,骨融合坚实、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