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斯特菌是一种具有很强环境适应能力和生长能力的革兰阳性短杆菌,目前已报道20个种,常见的有单增李斯特菌、伊氏李斯特菌、英诺克李斯特菌、威尔李斯特菌、西尔李斯特菌、格氏李斯特菌和默氏李斯特菌。其中单增李斯特菌和伊氏李斯特菌具有致病性,且二者亲缘关系相近,在毒力基因的核苷酸水平及转录水平上高度一致。单增李斯特菌和伊氏李斯特菌均为食源性胞内寄生菌,可穿透宿主肠道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引起腹泻、菌血症、败血症、脑膜炎和流产等症状,病死率在10-30%不等。单增李斯特菌对人类和多种动物致病,而伊氏李斯特菌主要感染反刍类动物。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多种不同动物、土壤、水域等均可携带李斯特菌,提示李斯特菌的宿主范围较广,环境中污染的李斯特菌可通过食品传播给人类和动物,而人类和动物又可通过粪口途径持续污染生态环境,进而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对食品、动物和环境等多个传播环节中李斯特菌的系统监测,可有效增强对李斯特菌病的预防控制。野生迁徙鸟类红嘴鸥每年自俄罗斯贝加尔湖、蒙古乌苏布湖、蒙古吉尔吉斯湖和新疆博斯腾湖飞来昆明滇池地区栖息过冬,迁徙途经俄罗斯、蒙古共和国、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甘肃、山西和四川等国内外多省市。红嘴鸥每年在昆明停留近长达5个月,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和附近居民到此观赏游玩。游客及附近居民可通过投食方式近距离接触红嘴鸥,红嘴鸥亦会于人类活动区域主动觅食、任意排便于滇池大坝及滇池水域中,这些行为均极大地增加了红嘴鸥所携带病原体的传播风险。本研究连续三年监测了昆明滇池红嘴鸥携带单增李斯特菌的情况,共采集红嘴鸥粪便样本3030份、环境拭子300份和滇池水样400份,结果显示滇池红嘴鸥可持续携带单增李斯特菌,2016-2018年的携带率分别为1.0%(9/895)、1.0%(16/1612)和 0.6%(3/523),而滇池大坝环境中仅于 2017 年分离到一株单增李斯特菌(0.7%,1/150)。29株单增李斯特菌分离菌株分为5个血清型、9个ST型,优势型别为血清4b型、序列型ST145和ST201型,且69.0%的分离菌株为高致病家系I型。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对临床常用的多数抗生素敏感,仅51.7%的菌株对克林霉素耐药。通过对比昆明滇池附近零售市场食品中的菌株和NCBI上所有已公布地理位置信息的菌株,菌株系统发育分析及分歧时间分析证实国外高致病性ST145和ST201型单增李斯特菌经由红嘴鸥迁徙传播至国内,而国内优势型别ST5和ST87型单增李斯特菌也有经由红嘴鸥迁徙播散的风险。红嘴鸥的迁徙可加剧单增李斯特菌的跨地域传播,对其繁殖地、栖息地和迁徙途经地点的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有一定感染风险。伊氏李斯特菌致病机理与单增李斯特菌相似,主要对反刍类动物致病,但近年来也偶有人类感染的报道。本研究首次描述了中国野生啮齿类动物中常见型别ST1和ST2型伊氏亚种菌株的表型特征。通过动力实验、电镜观察、体外生长曲线测定、碳氮源代谢试验、毒力基因转录水平测定、Caco-2细胞模型、MDBK细胞模型和Balb/C小鼠模型分析发现,ST1型和ST2型伊氏李斯特菌伊氏亚种菌株在动力、代谢、细胞模型毒力和小鼠模型毒力上均存在差异。ST1型菌株有动力、较强代谢活性和毒力,而ST2型菌株无动力、较弱代谢活性和毒力。野生啮齿类动物有将伊氏李斯特菌伊氏亚种菌株传播至生态环境的风险,伊氏李斯特菌伊氏亚种尤其是ST1型菌株对反刍动物和人类有潜在致病力及感染风险。对伊氏李斯特菌伊氏亚种的风险监测、环境适应性机制及致病机制等亟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