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络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十分密切,二者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当脏腑器官发生病理变化时会在相应的体表经络处反映出来,在病灶处往往产生不规则样结节、粗大或细小的条索、硬块、下陷、明显压痛等阳性反应,因此,经络不仅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也可以用来诊察疾病。临床上,医者以经络理论为基础,运用经络诊察法,结合患者的四诊资料和病证的特点,对患者进行经络诊察,从而测知发生病理变化的经络、脏腑及具体部位,为下一步的选经取穴提供客观依据。本课题以古今文献研究及服务于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面、口部经络循行排列规律及其相关病候规律,二是周围性面瘫经络诊察的特点。目的本课题研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面、口部经络排列、病候规律形成系统的理解,以便对其相关疾病的诊察、判断有条理明晰的思路;二是对经络诊察法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将本法运用到实际诊疗当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最终提高疗效。方法笔者以古代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为主搜集了经络系统中所有涉及面、口部的内容,主要包括面、口部经络循行排列分布情况和相关病候特点,并分别对其进行分析、比较以探究其规律;此外,从面、口部临床常见病入手,选取周围性面瘫这一疾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多部针灸经典著作和近30年影响因子较高的现代文献进行检索,然后分别对古今文献中治疗周围行面瘫所选取的经络、穴位及穴次进行统计,再对统计结果做详细的比较,并分析古今治疗差异,以此来探讨周围性面瘫经络诊察的特点。结果古代经典文献中记载的所有循行于面部的经络系统有:1.经脉方面:手足阳明经、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足厥阴经;2.经别方面:足阳明经别、足少阳经别、手少阴经别、足厥阴经别;3.经筋方面:手足阳明经筋、手足太阳经筋、手足少阳经筋;4.络脉方面:手阳明之络;5.奇经八脉方面:督脉、任脉、阴跷脉、阳跷脉、阳维脉。古代经典文献中记载的所有循行于口部的经络系统有:1.经脉方面:手足阳明经、足厥阴经;2.经别方面:足阳明经别;3.经筋方面:足阳明经筋;4.奇经八脉方面:督脉、任脉、冲脉、阳跷脉。古今文献中有关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检索结果:笔者共检索到古代文献77条原文,34个穴位,合160穴次;现代文献336篇,80个穴位,合3792穴次。通过对古今文献中有关周围性面瘫治疗所选用的经穴进行统计,总结出周围性面瘫相关的经穴在经脉上和部位上的分布规律,探究其经络诊察的特点。结论通过探究循行、分布于面、口部经络系统的规律发现,阳经多于阴经。阳经多主实证、热证,阴经多主虚证、寒证,故周围性面瘫的病理性质以实为主。周围性面瘫经络诊察的特点,以手足三阳经为主,其中足阳明胃经最为重要,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为辅;经络诊察最常用的部位为头面部,其次为四肢部、腹部;经络诊察主要涉及经穴以足阳明胃经之地仓穴、颊车穴、承泣穴,手阳明大肠经之合谷穴、迎香穴,足少阳胆经之阳白穴,任脉之水沟穴、承浆穴为主。需要注意的是,在经络诊察的过程中,医者不仅要注意与疾病相关经络、经穴的异常变化,还要时刻注意感知、观察各经络之间、穴位之间是否也存在阳性反应,故临床诊疗中,医生应遵循严谨的诊察思路,运用正确恰当的经络诊察法,以诊察到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这样才能诊断准确,治疗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