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基因3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cting antivirals,DAAs)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为基因3型CHC患者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确诊并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7例基因3型CHC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予以DAAs治疗的患者39例,主要采用以下4种方案:索磷布韦(Sofobuvir,SOF)+利巴韦林(Ribavirin,RBV)(疗程24周)、SOF+达卡他韦(Daclatasvir,DCV)(疗程12/24周)、SOF+维帕他韦(Velpatasvir,VEL)(疗程12/24周)、SOF+VEL+RBV(疗程12周)。对患者治疗前、治疗第4周、停药时、停药后第12周、第24周的HCV-RNA病毒载量、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随访各个治疗方案在治疗第4周、停药时、停药后第12周、第24周的病毒学应答率。对各个治疗方案的疗效及用药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1.入组的67例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20例,年龄平均为(40.04±8.53)岁;基因3a型25例(37.3%),基因3b型42例(62.7%)基因3a与基因3b型的流行率比较P<0.01;治疗前诊为肝硬化者18例,无肝硬化者49例。入组病例中有51例CHC患者有明确的传播途径:静脉药瘾32例,输血相关8例,性传播7例,医疗相关操作4例,静脉药瘾为主要传播途径(P=0.01)。2.各种DAAs治疗方案在不同基因亚型中的病毒学应答情况如下:2.1 39例患者治疗后第4周获得病毒学应答(RVR)率为89.7%(35/39),停药时病毒检测不到(Epoint)率为94.9%(37/39),停药后12周获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为89.7%(35/39),停药后24周获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4)率为82.1%(32/39)。2.2不同基因亚型各方案的病毒学应答情况:基因3a型患者用SOF+RBV、SOF+VEL方案的SVR12、SVR24率均达100%,而用SOF+DAC方案,尽管其SVR12率也可达100%,但SVR24率仅为66.7%,有一例复发。基因3b型患者用SOF+RBV、SOF+VEL+RBV方案的SVR12、SVR24率均达100%,但SOF+DAC、SOF+VEL方案的SVR12率只有60%及77.8%,明显低于SOF+RBV、SOF+VEL+RBV方案(P=0.04)。基因3a型与基因3b型两组间的病毒学应答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89)。3.肝硬化与非肝硬化CHC患者的应答情况:接受DAAs治疗的39例患者中,非肝硬化26例,肝硬化13例。非肝硬化患者的SVR24率(92.3%)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的SVR24率(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39例用DAAs治疗的患者中,初治患者的RVR率为93.8%(30/32),Epoint率为96.9%(31/32),SVR12及SVR24率分别为90.6%(29/32)、81.3%(26/32);既往治疗失败患者(经治)的RVR率为71.4%(5/7),Epoint、SVR12及SVR24率均为85.7%(6/7)。两组间病毒学应答率无差异(P=0.563)。5.治疗失败患者分析:39例患者中治疗失败的有7例,3a型1例,3b型6例,合并肝硬化者5例,非肝硬化者2例;予SOF+DCV治疗者3例,另4例予SOF+VEL治疗。治疗失败的患者主要为基因3b型或合并有肝硬化的患者。6.所有CHC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其肝功能均能得到明显好转,治疗结束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均较前下降(P<0.01)。7.39例接受DAAs抗HCV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5例,主要表现为:血液学异常(包括血小板减少、贫血)、乏力、头晕等。出现以上不良反应者均来自于含有利巴韦林的治疗组,上述反应在结束治疗后均逐渐好转恢复,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无患者由于严重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的情况。结论1.广西地区基因3型丙型肝炎感染主要见于有静脉药瘾史的患者;基因3b型的流行率高于3a型患者。2.基因3a型CHC患者选择SOF+RBV24周或SOF+VEL 12周治疗方案,基因3b型或有肝硬化的CHC患者,选择SOF+VEL+RBV 12周治疗方案可获得较高的SVR率,不良反应少。3.基因3型的肝硬化患者的应答率低于非肝硬化患者,建议延长抗病毒治疗疗程或联合RBV进行治疗。4.DAAs可使CHC患者的肝功能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