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原住民文学包括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两部分。台湾原住民没有自己的文字书写系统,在尚未与其他依赖文字的民族接触之前,人们是“不用文字而用声音进行文学的书写”(孙大川语),他们拥有数千年的山、海经验,在与自然环境共处、与其他族群共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智慧、思想、情感、体验,以神话、诗歌、传说、故事等口传文学的方式代代相传。在绵延数千年的传统部落生活中,口传文学一直担负着历史文化传承、传统习俗运作、价值观念转述等重要的教育功能。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接受现代教育的原住民知识分子的大量出现,以及受台湾社会运动兴起和重视本土文化风潮的影响,原住民知识分子开始借助汉语这一语言工具作为书写载体,台湾原住民从此开启了书面文学这一有力的自我“发声”途径,这正是当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发端。当代原住民书面文学与口头传统之间的互动频繁而广泛,本文以当代原住民作家的汉语作品为例,主要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研究口头传统与当代原住民书面文学的关系。台湾原住民的口头传统是台湾当代原住民文学无尽的精神源泉。当代台湾原住民文学是原住民口头传统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形式。当代原住民作家积极实践并实现了原住民口头传统的延续与发展,有效保护了族群母语的活形态传承,具有延长原住民族母语文化生命的意义,提升了母语文化的地位,扩大了对外影响,从而强化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口头传统与当代台湾原住民书面文学的关系不单单是源与流的关系,应该说当代台湾原住民书面文学是口头传统“历史的叙述的文字发展”,更是口头传统的历史延伸,两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独一无二的审美气质。近年来各族文字工作者对族群文化的回归更是成为了其文学和身份认同的标志。“在对当地文化的体认和美学风格的自觉追求中,原住民作家不断地深入族群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去认识和审视自己的族群文化,建构身份认同。原住民文学鲜明的审美个性追求和族群风格,与当代台湾地区主流文学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拓展了当代台湾文学的深度与广度,催生了台湾文学多元化格局。而这,正是当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