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目前,关节镜下重建ACL是公认针对ACL断裂最具临床疗效的治疗方式,但是,是否保留胫骨残端重建ACL在国内外各学者观点中尚无定论。研究目的:评估保残与否重建ACL对膝关节术后运动学特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指导临床治疗及选择更优的手术方式。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所收治50例行ACL重建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保留ACL残端分为保残组(25例)与非保残组(25例),以及健康受试者(25例)纳入本研究。采用三维膝关节动态功能分析系统(0pti_knee)计算膝关节6自由度数据及运动功能评分,并分析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及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本体感觉(位置觉和运动觉)数据,以及胫骨隧道内口(术前为ACL足迹)中心至外侧半月板前角韧带足迹前后向及内外向距离偏差,其中,各组6自由度统计学差异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各组基本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及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x2检验,各组运动功能评分、主观评分、本体感觉数据、中心距偏差均采用t检验分析。研究结果:保残组术后3月内外旋、屈伸范围、术后6月内外旋范围低于对照组(t=-2.365,P=0.022;t=-3.123,P=0.003;t=-2.419,P=0.019);非保残组术后3月内外翻、内外旋、屈伸、上下位移、内外位移范围、术后6月内外旋、屈伸范围低于对照组(F=9.554,P<0.05;t=-5.067,P<0.01;t=-5.119,P<0.01;t=-2.655,P<0.05;t=-2.863,P<0.01;t=-3.516,P<0.01;t=-4.100,P<0.01),术后6月前后位移范围大于对照组(t=2.464,P<0.05),术后12月内外旋范围小于对照组(t=-3.076,P=0.003)。非保残组术后3月内外旋、屈伸角范围、术后6月屈伸角范围低于保残组(t= 2.512,P=0.015;t=2.428,P=0.019;t=2.267,P=0.028)。保残组术后3月术侧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2.272,P=0.028)。保残组术后3月及6月Lysholm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4.706、P<0.01;t=2.106,P<0.040),保残组术后3月IKDC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2.987;P=0.004),保残组中心内外向距偏差小于非保残组(t=-2.600,P=0.012),保残组术后3月及6月60°位置觉小于非保残组(t=-2.063,P=0.045;t=-2.147,P=0.037)。研究结论:保残重建ACL患者较非保残者在运动学特征上更接近于正常人,而且在术后前中期恢复更优于非保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