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学界都承认叙事学的重心已经转向后经典叙事学,但对这一转向的源起与理论借鉴语焉不详,因此有必要阐述其转向的理论渊源,为今后叙事学的研究进一步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本文提出“话语”在从经典到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向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文中具体论述了“话语”在后经典叙事理论的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中的功能、作用和具体体现。 文章接下来从叙事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文本、叙述者和视角——着手,在后经典叙事学中比较突出的研究范式如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性叙事学、认知叙事学和文化叙事中,提炼出“文本与话语”,“叙述者与话语”及视角与话语”三个方面,展现话语可能为后经典叙事理论研究所开拓出来的新视野。 第一章《后经典叙事理论与话语》:第一节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本文所要涉及的话语的意义:其一,封闭语言系统中的话语及巴赫金的在话语交流的层面上理解的话语;其二,概括了叙述话语的含义,其中“故事”与“话语”的区分是叙事学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只有分清了叙事作品的一些本质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叙事学中的话语。接着归纳了叙述话语研究的三个方面()即语态、语式和时间;其三,详细探讨了福柯意义上的话语。指出本文的话语主要是福柯意义上的话语,它有约束作用,有言语禁忌,会产生话语暴力。第二节指出话语贯穿在后经典叙事理论研究中,像一条“草蛇”一样“时隐时见,灰漏地上点点相续”。 第二章《文本与话语》:第一节分析了“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及“隐含作者”“隐含读者”四个概念,指出文本的意义并非由作者决定也不可能由读者决定。第二节提出文本的意义来自作者的代理、文本现象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反复关联,由三个语义轴共同决定,试图导向一种互动的文本意义建构模式。 第三章《叙述者与话语》:第一节论述了叙述者从非人格化的叙述者()人格化的叙述者再到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转变过程,再辅以苏珊·兰瑟归纳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叙述声音,说明叙述者的选择是一个话语权争夺的阵地。第二()以同故事为基础的文本《简·爱》和《藻海茫茫》的叙述者选择为例,说明不同叙述者在阐述同一个故事时可能面对的话语约束和言语暴力。简单说来,《简·爱》的叙述者能够讲述自己的故事并能在维多利亚时期获得认可,是因为他(的)叙述逐渐理性和符合社会的约束,而其中的伯莎则几乎没有讲述自己故事的机会,因而她只能是阁楼上的疯女人;《藻海茫茫》中的伯莎可以有机会讲述自己的故事,证明自己的言语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但在叙述进程中她逐渐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消失在他者镜像中,逐渐把自己化为西方白人(罗切斯特)眼中的疯子,也就是说,她把别人对她的看法内化到自己身上了。 第四章《视角与话语》:第一节清理了托多罗夫、热奈特、米克·巴尔和斯坦泽尔等人有关视角的论述,这种梳理不是为了清算出视角的历史,而是为了给它与话语的嫁接提供一个恰当的契合点。视角往往意味着作者的主观态度和评价,视角控制着读者对事件的反应,读者为视点所影响甚至同化,可以说视角反应了隐含作者的价值取向和话语立场。另外,文学中的视角与影像叙事中的视角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影像中的视角单独阐述。第二节以简奥斯丁的小说为例,说明视角可以颠覆故事层面的制约,在话语层面树立主人公的权威地位。 结语部分指出叙事学中的话语研究的局限性。虚构叙事作为可然的话语世界,要面临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后现代主义认为叙事不能指向自身之外的事实。实际上,叙事可以在联系观念和社会方面开始发挥重大作用,可以作为道德和伦理观念引进日常生活的叙述,可以通过群众性宗教仪式发挥作用。但是叙事的话语研究虽然具有批判作用,但如果过份地局限于文本范围内,则在政治上显得保守和清净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