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预防及发病相关因素。方法:第一部分:对2002.1.1~2008.12.31收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0例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探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预防等情况。第二部分:采用免疫组化链酶素抗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的方法检测VEGF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及P450arom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及其周围脂肪组织、剖宫产腹壁皮下脂肪组织及顺产会阴侧切皮下脂肪组织的表达,探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剖宫产后的腹壁切口,潜伏期两年左右(平均23.5个月),横切口多见,占75.0%(21/28例),尤其是右侧角易发(76.2%,16/21例),内异病灶多发生在皮下脂肪层(79.3%,23/29例),以单病灶多见;产后月经复潮时间、哺乳时间与潜伏期存在一定关系;临产后剖宫产发病潜伏期明显短于未临产者(P<0.05);包块大小、侵袭深度与病程无关,而与术后复发有关,B超术前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6.30%(26/27例),CA125的检测临床意义不大。2、P450arom在切口内异症病灶周围脂肪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剖宫产腹壁及会阴侧切皮下脂肪组织的表达(P<0.05),而剖宫产腹壁切口皮下脂肪组织高于会阴侧切(P<0.05),切口内异症病灶中P450arom的表达无明显卵巢周期性差异(P>0.05);VEGF在切口内异症病灶中的表达具有卵巢周期性,卵泡期的表达明显高于黄体期(P<0.05),且复发者、大包块的表达显著高于未复发、小包块组(P<0.05)。结论: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医源性因素有关,也与自身因素有关。妊娠期剖腹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顺产会阴侧切,可能与妊娠期腹壁脂肪层P450arom的表达高于会阴部组织有关。降低剖宫产率、术中注意保护腹壁切口,提高手术操作技巧,产后哺乳6个月以上有助于减少本病的发生。治疗以手术为主,选择病灶局部VEGF相对低表达的经前期手术可能有助于减少复发,尤其对较深、较大的病灶,其在经前期较明显,容易达到足够切除范围。切缘干净,是防止复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