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废弃物(又称电子垃圾)的产量与日俱增。全球约70%的电子废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我国自身也产生大量的电子废弃物,目前广东清远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废弃物处置地之一。电子废物本身含有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简称PBDEs),同时在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及其不当处置(露天焚烧)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PBDEs,PBDEs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已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目前,PBDE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介质的定量检测和分布等方面,对电子废弃物露天焚烧处置地周围生物体PBDEs的污染水平和污染特征了解不清楚;同时,作为新兴污染物,相应的PBDEs污染场地处置技术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为了全面弄清电子废弃物焚烧处置地周边生物体PBDEs的污染水平和污染特性,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PBDEs污染控制技术。本研究在优化PBDEs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以处置地周围生物为研究对象,对生物体内PBDEs污染水平、污染特征和生物累积进行研究,为科学管理和控制PBDEs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并针对电子废弃物焚烧区土壤PBDEs高污染情况,开展了水泥窑共处置技术研究。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PBDEs在清远电子废弃物焚烧处置地生物体中100%检出;最高平均浓度出现在电子废弃物焚烧处置地周围的河蚌中,达到了10298.7ng/g脂重,其中作为人们日常食物的鱼类和鸡肉中PBDEs最高浓度分别达到了3579.6ng/g脂重和4724.8ng/g脂重;焚烧区生物中∑21PBDEs(21种多溴联苯醚单体含量之和)高出其他不当处置方式区域和一般地区13个数量级,这表明电子废弃物焚烧活动已对当地生物造成严重的PBDEs污染。不同生物体内PBDEs的污染特征不同,其中水生动物以十溴、九溴和八溴等高溴代联苯醚为主,低溴代联苯醚中主要为四溴联苯醚,这种组成模式与其他文献报道的结果不同,这可能与电子废物焚烧处置地周围环境介质中十溴联苯醚(BDE209)高污染有关,而BDE209容易降解生成九溴和八溴代联苯醚,导致了水生生物体中高溴代联苯醚累积总量较高;陆生生物也以十溴、九溴和八溴等高溴代联苯醚为主,但其低溴代联苯醚为六溴代联苯醚,这种组成模式与其他区域陆生生物体内多溴联苯醚组成模式基本相似。不同生物体内PBDEs的生物累积特征不同,水生动物体内多溴联苯醚单体与其对应的BSAFs值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BDEs仅在鱼类等水生动物体内存在生物放大作用;陆生动物中十溴、九溴和八溴等高溴代联苯醚的BMFs值均大于1,低溴代联苯醚的BMFs小于1,表明在陆生食物链中仅高溴代联苯醚具有生物放大效应。通过水泥窑共处置技术处理高浓度PBDEs污染土壤,结果表明:在水泥正常生产工况的条件下,对PBDEs的焚毁去除率(简称DRE)到达99.999%以上,满足我国《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和美国相关技术标准规定的要求;烟气中氯代二噁英(简称PCDD/Fs)和溴代二噁英(简称PBDD/Fs)的毒性当量均低于欧盟规定限值标准;同时,水泥窑共处置高浓度PBDEs污染土壤未对水泥产品的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表明在水泥生产工况稳定的条件下,水泥窑共处置对于高浓度PBDEs污染土壤可行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