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上分次拔除双侧阻生第三磨牙为常见诊疗方案,本研究通过比较微创理念指导下同时拔除双侧阻生第三磨牙的方案与常见仅拔除单侧阻生第三磨牙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差异和相邻第二磨牙的影响,以期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要求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患者意愿根据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选择拔除双侧阻生第三磨牙患者定义为双侧组;选择仅拔除单侧患者定义为单侧组。2.分别收集术前患者的基线资料,根据Pell-Gregory升支分类分平面分类情况,收集患者阻生第三磨牙的分类情况。术前根据周宏志等人提出阻生第三磨牙拔除难度预判方案进行判断。3.全部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及护士完成拔牙手术。患者术前15-30min口服头孢呋辛、甲硝唑及布洛芬缓释胶囊,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1min,口周碘伏消毒,STA无痛麻醉仪下,使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必兰)牙周膜韧带浸润麻醉,于下颌第三磨牙黏膜周围1 cm范围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mg。高位阻生齿首选牙钳拔牙法,中低位阻生齿均采用封套瓣切口解除软组织阻力,冲击式气动式拔牙手机结合外科专用切割钻解除硬组织阻力,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拔牙窝,均填塞碘仿明胶海绵,拔牙窝丝线间断缝合,形成开放创口,棉球压迫止血。4.分别于术前、术后7天、术后8周时收集患者的第二磨牙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使用德国Periotest M动度仪和Osstell共振频率分析仪测量下颌第二磨牙的活动度。5.使用改良的术后症状严重度量表(Postoperative symptom severity scale,Po SSe)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术后7日时的生活质量。收集患者术后7日时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干槽症、牙关紧闭、脸部肿胀)。并计算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发生并发症例数÷总例数)×100%。结果:1.共纳入112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双侧组56例患者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7.63±6.23岁。单侧组56例患者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8.14±6.9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侧组平均拔牙时间为(16.85±3.76)min,双侧组平均拔牙时间为(29.85±5.46)min,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674,P<0.001)。3.术后7日时两组Po SSe总分值比较,拔除单侧组的分值为(15.32±8.34),拔除双侧组的分值为(15.15±8.5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6,P=0.916).4.两组患者在术后7天时双侧组和单侧组术侧的GI值均高于单侧组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可见,与术前的GI值相比,双侧组和单侧组术侧的患者在术后7天时GI值显著升高,而术后8周时GI值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双侧组和单侧组术侧的术前第二磨牙颊侧-远端的PD值均为同组患者最大值,分别为3.71±1.43mm和3.71±1.43mm。组间相比,双侧组和单侧组术侧在颊侧-近端、颊侧-中端、颊侧-远端和舌侧-远端处所测量PD值均大于单侧组健侧第二磨牙测量PD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手术后7天时双侧组和单侧组术侧的术前第二磨牙颊侧-远端的PD值均为同组患者最大值,组间相比,双侧组和单侧组术侧在颊侧-近端、颊侧-中端、颊侧-远端、舌侧-近端、舌侧-中端和舌侧-远端处所测量PD值均大于单侧组健侧第二磨牙测量PD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术后8周时双侧组和单侧组术侧的术前第二磨牙颊侧-远端的PD值均为同组患者最大值。组间相比,双侧组和单侧组术侧在颊侧-近端、颊侧-中端、颊侧-远端、舌侧-近端、舌侧-中端和舌侧-远端处所测量PD值均大于单侧组健侧第二磨牙测量PD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术后7天时双侧组、单侧组术侧的Periotest M和Osstell测量值均高于单侧组健侧(P<0.05),且双侧组、单侧组术侧的Periotest M和Osstell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8周时,各组间的第二磨牙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9.单侧组患者在术后至术后7日时共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干槽症1例,脸部肿胀1例,累计发生率3.57%;双侧组共发生并发症3例,其中干槽症1例,张口困难1例,脸部肿胀1例,累计发生率5.36%。两组各并发症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同时拔除双侧阻生第三磨牙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相邻第二磨牙影响与拔除单侧阻生第三磨牙无显著差异,可以减少患者就诊和术后药物使用次数,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安全可靠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