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葡萄糖转运体研究天麻素跨肠道及血脑屏障的转运机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天麻是我国名贵中药材之一,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药理活性成分中天麻素的含量最高,因此,天麻素被公认为天麻的主要有效成分。天麻素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等多种药理作用,且毒性低,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眩晕、失眠、神经痛的治疗。天麻素作用于脑部的苯二氮卓受体,可增强γ-氨基丁酸-苯二氮卓受体复合体的功能,从而发挥中枢神经抑制作用。由于其为水溶性药物,具有较强的极性,普遍认为天麻素跨膜能力弱,口服生物利用度较差,往往需在水解为苷元才能被吸收,但实际上天麻素却口服吸收较快(Tmax=0.8 h),且生物利用度较高(约86%)。针对这一有趣现象,课题组前期对天麻素的肠吸收机制展开了初步研究。因为天麻素水溶性极强,推测其不是通过被动扩散,而是经载体介导进入体内。由于其结构中含有一分子葡萄糖结构,所以预测其很有可能经葡萄糖转运途径完成转运吸收。研究发现,葡萄糖能竞争性地抑制天麻素的肠吸收速率,加入SGLT1抑制剂根皮苷可显著抑制天麻素的肠吸收,但尚未见分子水平的验证。此外,有研究证实天麻素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天麻素跨血脑屏障的途经尚不清楚,由于天麻素药效作用的靶部位即为脑,故对其跨血脑屏障转运机制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前期研究结果,我们推测天麻素跨血脑屏障可能也与其肠吸收过程一样,是借助葡萄糖转运途径完成的。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课题重点探究天麻素跨肠道及血脑屏障的转运机制。研究方法和内容:1、通过体内动物实验探究天麻素跨肠屏障的转运机制,采用大鼠药物动力学实验,采用UPLC法测定血浆中的天麻素浓度,考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和SGLT1抑制剂根皮苷对天麻素肠吸收的影响;采用q-PCR实验,测定大鼠各肠段的葡萄糖转运体Sglt1和Glut2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测定大鼠各肠段的葡萄糖转运体SGLT1和GLUT2蛋白相对表达量。2、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考察葡萄糖转运体表达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天麻素跨肠道屏障的转运机制研究。首先通过细胞摄取实验,考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和SGLT1抑制剂根皮苷对天麻素摄取的影响;然后构建Caco-2和MDCK转运模型,进行天麻素体外转运实验以预测其在肠道转运能力;最后,通过比较不同葡萄糖转运体抑制剂对天麻素转运的影响来探究天麻素跨肠道屏障的转运机制。将Caco-2和MDCK转运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的相关性以及两种细胞模型适用性。3、通过小鼠尾静脉实验和体外血脑屏障细胞模型探究天麻素跨越血脑屏障的转运机制。为了判断天麻素是否可以进入脑组织,以及加入GLUT1抑制剂根皮素对天麻素入脑的影响,将小鼠尾静脉注射天麻素,通过UPLC法测量小鼠脑组织中天麻素的含量;使用HBMEC和HA细胞共培养构建血脑屏障细胞模型,进行天麻素体外转运实验以探究天麻素跨越血脑屏障的转运机制。4、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天麻素和葡萄糖转运体SGLT1和GLUT1进行对接,模拟天麻素与以上两种葡萄糖转运体的结合位点和结合能力,将天麻素与葡萄糖进行对比,比较天麻素和葡萄糖与同一葡萄糖转运体结合方式的叠合度,从而判断天麻素在体内是否经由以上两种葡萄糖转运体转运。结果与结论:1、大鼠体内药动学结果显示,葡萄糖可以与天麻素竞争吸收,竞争作用随葡萄糖浓度升高而增强;根皮苷可以抑制天麻素的吸收,抑制作用随根皮苷浓度升高而增强。根皮苷通过下调SGLT1的肠道表达从而抑制天麻素的肠吸收,进一步说明天麻素肠吸收由SGLT1介导。2、Caco-2摄取实验结果与体内药动学实验结果一致,加入葡萄糖或根皮苷都可以减少天麻素的摄取,并且加入根皮苷可以下调SGLT1在Caco-2上的表达。在Caco-2转运模型上,天麻素浓度与其转运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加入抑制剂根皮苷后能显著减少天麻素转运;在MDCK转运模型上,天麻素转运水平无剂量依赖性,加入抑制剂根皮苷后能显著减少天麻素转运,以上实验均说明天麻素跨肠屏障主要是由SGLT1介导。3、天麻素在Caco-2和MDCK转运模型上的Papp值均大于10-6cm/s,说明天麻素口服吸收良好,这与其高生物利用度相符,但是,天麻素在两种细胞模型上的转运结果略有差别,是由于两种细胞的葡萄糖转运体表达水平不一致,MDCK细胞上的葡萄糖转运体表达水平低于Caco-2细胞,在给予低浓度天麻素时MDCK细胞的葡萄糖转运体已经饱和,故无剂量依赖性。4、小鼠尾静脉实验结果显示,天麻素可以跨越血脑屏障,加入GLUT1抑制剂根皮素后,其入脑含量显著降低,说明该过程主要由GLUT1介导。天麻素在血脑屏障细胞模型上的Papp值为10-8 cm/s,说明其跨越血脑屏障能力差,加入GLUT1抑制剂根皮素后,其转运能力显著下降,证明天麻素跨血脑屏障主要是由GLUT1介导。5、通过分子对接实验发现天麻素与SGLT1和GLUT1的结合位点和结合方式都与葡萄糖相似度极高,所以可以认为天麻素和葡萄糖转运过程相似,即在肠道经SGLT1介导跨膜转运,在脑部经GLUT1介导跨膜转运。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采用体内药动学实验、体外细胞转运模型、分子生物学实验及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共同证明:天麻素跨肠道屏障由SGLT1介导,跨血脑屏障由GLUT1介导。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和目的湿粉类食品包括湿米粉和湿淀粉制品,易引起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在大米等淀粉质制品中较常见,可引起呕吐型或腹泻型食物中毒,且由于其能产生芽胞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导致常规清洗程序可能对其无抑制效果。本研究以湿粉类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污染现况、可能污染来源、毒力特点,结合添加剂抑制效果,为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定量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建议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
研究背景: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起源于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以肿瘤周围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类似于鼻咽未分化癌,目前关于不同部位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尚不明确。研究目的:1.研究不同部位LEL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2.分析头颈部LELC和鼻咽未分化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3.探索肺LELC的临床特
背景:白纹伊蚊是最具入侵性的物种之一,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病以及基孔肯雅热等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化学防制是蚊媒传染病防治的有效手段,但杀虫剂的滥用导致了白纹伊蚊抗性的产生,使蚊媒及其传染病的防控成为了一项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目前,关于媒介蚊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的研究很多,但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的白纹伊蚊所伴随的适合度代价和媒介能力的变化尚不清楚。了解白纹伊蚊对溴氰菊
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主要危害是使卒中风险增加5~6倍,死亡风险增加2倍.过去50多年来,华法林是预防房颤卒中的标准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被证明预防房颤脑卒中的效果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服用方便且无需监测,药物间相互作用少,颅内出血的副作用低,成为替代华法林的备选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治疗手段目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手术操作的侵入性和创伤性较大,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的非侵入、无创伤等特点使得其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目的](1)评价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建立HIFU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的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1)将2017年4月27日至
研究背景随着新产程管理标准在临床开展后,总产程>24h的产妇数量逐渐增多,使得产妇在获得更多试产机会的同时需要耐受更长时间的产痛。硬膜外镇痛被认为是分娩镇痛的金标准,较其他形式的镇痛技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然而,对于总产程>24h的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是否会通过缓解产妇疼痛从而改善其分娩结局?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故本研究旨在探讨新产程管理模式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总产程>24h产
锥形束 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相较螺旋 CT 具有辐射剂量低、空间分辨率高的原理性优势。在口腔锥形束CT,图像引导放疗CBCT、乳腺 CBCT、乳腺层析成像(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肢端 CBCT、头颅CBCT等已经或有望取代并超越螺旋CT相应的功能。具体在口腔锥形束CT领域,因影像细节分辨力高、辐射剂量低、
研究背景基于HIV-1感染者病毒基因序列的差异,HIV-1分子传播网络可识别HIV-1感染者间的HIV传播关系,探究高风险人群HIV-1传播特征以及评估病毒的传播能力。移民是HIV-1感染的特殊群体,与中国HIV-1流行的关系尚未研究。男男性行为者(MSM)是HIV-1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但部分MSM隐瞒男男性行为史,对HIV-1传播的影响尚需研究。我国HIV-1基因型构成复杂,HIV基因型对病毒
研究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作为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疾病,影响全世界约3000万以上病人的健康,总患病率约为0.7%[1],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2]。房颤主要诊断依据心电图特点:P波消失、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f波、RR间期绝对不等、QRS间期通常正常(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可出现QRS波增宽)。房颤除可引起心悸、胸闷、气促等不适,更可并发体循环动脉栓塞疾病影响患
[目的]腹膜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10倍,约40-50%死亡与CVD相关[1]。而炎症是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CVD发生机制中起关键作用[2],炎症指标的升高可能提示CVD发生风险的增加。因此炎症生物标记物对于腹膜透析患者炎症风险分层及CVD预后评估至关重要。单核细胞与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