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控制及预报其数量变化的趋势等是鱼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研究结果可为渔业资源保护和开展渔业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鱼类生态学特征的变化,尤其是鱼类种群数量和生态学参数的变化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管理和利用渔业资源提供预警。本文选取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四种底层及近底层鱼类开展其生态学特征变化的研究,以期能为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台湾海峡位于中国的东南部,是连接东海和南海的重要通道,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拥有我国著名闽东渔场、闽中渔场、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等。该海域水文状况错综复杂,并且拥有种类繁多的浮游生物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但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底层及近底层鱼类生态学特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研究利用渔业资源学和鱼类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了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四种底层及近底层鱼类的种群结构和生态学参数的变动趋势;并探讨引起上述变化的影响因子;同时,针对目前的资源状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种群结构和生态学参数相比,2006年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和乔氏蜥雀鲷(Teixeirichthys jordani)四种底层及近底层鱼类渔获群体最大体长、优势体长组、平均体长、最大体重、优势体重组、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初次性成熟的最小体长均有减小的趋势,种群个体出现了小型化、低龄化,性成熟提前化现象;生长和死亡参数中的渐近体长L∞、渐近体重W∞减小,生长系数k加大,体重生长拐点tr提前。总死亡参数Z和捕捞死亡系数F加大,开发比率E达到或超过0.5,处于充分开发或过度开发状态。(2)捕捞和气候变化是鱼类生态学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捕捞对渔业资源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资源量的减少,其次在种群结构上,使种群个体表现为小型化、低龄化和结构简单化,反映在生态学特征层面上则表现为生长速度加快、体重生长拐点提前和性成熟提前等,更进一步反映在生态系统层面上,表现为渔获物由长寿命、高营养级的肉食性鱼类逐渐转变为短寿命、低营养级的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最后一些捕捞作业方式如拖网作业极大的改变了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形态结构,对海洋生物尤其是底层近底层鱼类的生长和繁殖造成极大的破坏。另外,过度捕捞使鱼类种群处于脆弱的状态,进而加剧了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威胁,并使处于高开发强度下的生态系统对于环境变化更为敏感。气候变化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对鱼类种群波动及生态学特征产生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表层水温的升高,可以通过组织、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四个层面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产生影响;气候异常事件ENSO导致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环境变异,然后通过食物链影响初级生产力(硅藻)、次级生产力(浮游动物),进而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洄游及分布等。(3)本研究根据目前的资源状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削减捕捞努力量、调整作业结构;实行最小开捕规格及调整休渔期;实施保护产卵群体、产卵场及幼鱼的管理措施;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引入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理念;以期获得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