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0年中国华北直、鲁、豫、晋、陕等五省发生特大旱灾。据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统计,受灾县数达317县,灾民总数达二千万。与旱灾同时并发的还有蝗灾、疫灾、兵灾匪祸等,尤其是直皖战争更加重了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的危害。 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的发生,首先是由华北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天体运行及北方干湿期的规律等自然原因造成的。但此次旱灾危害如此严重,与下列社会原因有密切关系:1、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2、人口的增殖与荒地的增加;3、鸦片等经济作物的种植;4、森林植被的破坏;5、贩米出口。 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对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重大而恶劣的影响,并严重威胁到北洋政府的统治。旱灾造成50万人口死亡,大多数青壮年逃亡四方,灾童贩卖成风,造成灾区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灾区人口身体素质下降。旱灾对农村社会危害更大,造成农业歉收,影响到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农民被迫售卖牲畜、农具,甚至典田卖屋,并且价格大降。与其相反的则是粮食价格腾涨,高利贷盛行,为地主兼并土地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生存,灾民们不得不去抢劫、当土匪,社会冲突加剧。旱灾还导致商业停滞,教育停办,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旱灾还给灾民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灾民迷信心理和“听天由命”的心理进一步强化,导致了社会道德的堕落。 旱灾初期,由于政治和军事纷争,并没有引起北洋政府足够的重视。直到1920年8月,北洋政府才分别拨款二、三万元赈济直鲁豫三省。9月,北洋政府成立筹议赈灾临时委员会,10月成立督办赈务处,综理华北五省旱灾赈济及善后事宜:11月颁发筹赈办法大纲十七条;并采取减免运费和税厘的政策以鼓励商粜。为罗掘赈款,北洋政府采取了加征捐税、扣薪助赈、举办义赈奖券、发行赈灾公债和实行赈灾借款等一系列措施。为赈济此次旱灾,北洋政府采取了急赈、粥厂及收容、安集与移民、工赈等一系列治标措施。北洋政府在财力拮据、政治混乱的背景下,救灾机构和政策、募款方式、赈灾措施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但由于财政困难,防灾不力,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对各级地方政府和赈灾事务的统驭能力大大削弱,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救灾一事往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敷衍塞责,因而北洋政府的赈灾政策和措施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成效。 社会力量在赈济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华北五省旱灾的消息在各媒体传播以来,中外义赈团体纷纷建立,并于1920年10月联合成立了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在施赈方面,华洋义赈团体逐步形成了一套以调查、放赈、稽查为主体的救灾程序。为救济灾民生命,华洋义赈团体采取了发放赈粮和现金、赈衣,开设粥厂等急赈措施。华洋义赈会把保护儿童视为重要事项,救灾总会设有保婴委员会,共设立灾童学校672所,救济儿童45787人。救灾总会还设有卫生委员会,严防灾后时疫,救治人数计49002人。工赈被华洋义赈会当作“最合科学原则及最适于实用之救灾办法”而备受重视。华洋义赈团体还采取了采运赈粮、散放麦种、难民收容、振兴实业等一系列措施。为筹集赈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