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问》中包含着深奥精密的哲学理念,这种理念的思想来源、形成过程、构架模式,以及在整个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价值,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阐发。阴阳和五行这两种学说虽然在《素问》中被极其成功地予以结合,然而它们对其他思想领域中的渗透范围、渗透方向都有所不同,而且,当“五行”学说在其他学说系统中逐渐淡化之后,却在《素问》这部传统医籍中得到了保存并持续性地为思维模式发挥着影响。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对《素问》中的“五行学说”进行专门的论述。《素问》之名在汉代即有,南朝齐梁间的全元起是可考的第一位为《素问》作注释的人。隋代人杨上善注了《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这是《素问》的改编注释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唐代王冰注本,是经过宋代林亿等人校正过的。先秦道家与阴阳五行家的结合,奠定了医家《素问》形成的基础。“五行”学说可以成功地概括万事万物而渗透到任何一种思想领域里去,人体脏器虽多,照样可以选取五个主要脏器来对应“五行”从而涵盖所有功能。在汉代,五脏配五行这个问题成了经学中今古文学派的分歧观点之一,《素问》的五行与五脏配合是与《今文尚书》派相同的。这一配合最为合理。《素问》充分地体现了“五行”配合学说的大总结模式。五行中的“水”与“土”两大元素,以生而论,“水”最为始而“土”最为贵,体现在脏器上就是肾与脾,所以《素问》中对这两脏分别予以突出和强调。而《素问》对心的强调则是继承了先秦道家的形神学说而形成的生命观。在《素问》中,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病理上,五行生克都作为基本理论,在治疗上也倡导运用五行生克原理。《素问》认为,五脏在既相辅助又相制约的关系中保持着循环影响的平衡状态,人体也就保持着正常的健康状态。如果某一脏气太过或不及,便会直接影响到相关脏气,平衡就会被打破。《素问》中的五脏功能差别,是五行性质的延伸,而不是器官作用的确认。五脏的功能是金木水火土各自属性在人体中的复现。作为从黄老道论的学术思想中发展形成的医道派,同时与儒家思想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素问》把“动”作为基本性质而发挥到了人体的生命论中。《素问》阐明了其五行学说的多元一体性。在《素问》中,人的生命机制是与天道息息相通的,而这种“通”是由五行与五脏的分别对应来实现的,天道的周备性决定了人体功能机制的统一与完美性。《素问》在分别吸收儒家、道家、阴阳家、邹衍“五德终始说”、《月令》系统的“四时应合说”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己的五行理论,把五行作为了生命论的基础理论而构建了独特的体系。正因为《素问》中对五行学说既高度地系统化同时又特色化,使它不仅成为传统医学的理论经典,同时在思想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