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侨相关论文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至苏联建立初期,大量俄罗斯难民涌入中国黑龙江沿岸,形成俄罗斯难民潮。中国地方政府为了维护边境稳定,采取......
1917年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当局对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非无产阶级进行打击,使得贵族、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官员、知识分子、......
20世纪20年代初,俄侨音乐家在上海租界中开辟了中西文化融合的“音乐飞地”,成为影响中国早期钢琴音乐对西洋音乐文化接触的审美认......
在世界格局动荡、我国内外交困的背景下,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大量俄侨及移民迁入我国黑龙江地区,俄国民族音乐与我国北方音乐文......
20世纪初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兴办教育、创建学校,这些学校普遍具有多民族混合式教育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既保留俄罗斯传统教育的特......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大批俄侨不断地涌入我国东北地区,他们中的大部分居住在哈尔滨。俄侨带来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文化,东西方截然......
在苏联境外长期存在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政治组织和社会闭体,这些组织和团体的成员大部分是十月革命前后流亡到国外的俄国贵族......
黑龙江省博物馆作为已建馆70余年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不仅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及动植物标本,而且还拥有丰富的地方性外文文献。......
俄侨“第四浪潮”以“九级巨浪”之势“席卷”欧美大陆,它不同于苏联时期的任何一次浪潮,侨民们以经济、种族、商业、劳务、留学等......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俄侨迁徙中国的历史洪流中,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也成为重要的俄侨聚居地。在俄侨的影响下,呼伦贝尔地区吸收......
在华俄侨文献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50年代初居住在中国的俄罗斯侨民出版的文献,该文献是特定历史时代的文化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
<正>主持人话语:自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不仅对周边环境的认识更加清晰了,而且对于相距遥远的"他者"世界也有了主客观......
十月革命以后,大批俄国难民背井离乡流亡到了国外,包括到了中国上海。在上海,这些俄国难民只能在逆境中生存,与其他外国人不同,他......
人民艺术家谢尔盖·列梅舍夫是俄罗斯家喻户晓的抒情男高音歌唱家,是一代连斯基的优秀演绎者。歌唱家25岁时曾经在中国的哈尔滨歌......
在哈尔滨的城市史上,深深镌刻着"俄侨"的文化印记.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和运营,俄罗斯侨民大量涌入,使得哈尔滨乃至整个黑龙江的政治......
每一种文化的传播都存在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和传播意义。20世纪初,随着大批俄侨迁往中国东北的哈尔滨地区,使得俄罗斯美声艺术这种艺......
在上海,提起西菜,不知晓“罗宋汤”的不多,它不仅能在世界烹饪之最的中国土地上站稳脚跟,而且已迈步进入千家万户,“罗宋汤”如此......
20世纪风云变幻,造就了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这支奇葩。它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盛开,对中国的邻国日本来说,其辐射力远远超过欧洲俄侨文......
女诗人和舞蹈家拉丽萨·安捷尔先的命运充满波折,但她保存了独一无二的第一手资料:亲笔手写诗、手稿、日记、数千封信件、书籍、杂......
哈茵德洛娃是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女诗人,诗人内心充满重重矛盾:对祖国极度思念与深深厌恶,高度自信与深度气馁,对中国的挚爱与对中......
哈尔滨俄侨诗人,尤其是女诗人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很多宗教的影子。诗人们的文学成就同俄罗斯宗教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东正教是哈尔滨......
批判现实主义是中国俄侨文学中的重要文学思潮。它的所指内容与传统批判现实主义不同。但是,它并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学思潮,而是和新......
中国俄侨文学与文化本身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在英语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也进行中国俄侨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因为中国俄侨作品有用英......
格奥尔吉·弗拉基米罗维奇·伊万诺夫的小说《原子的裂变》浓缩了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和精髓。主人公在混乱的世界和碌碌无为的生活......
在中国,能够成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人不多,这其中有:郭沫若、丁肇中、杨振宁、陈省身、丘成桐等,共一十八人。而这个俄罗斯联......
在关于哈尔滨城市经验的书写中,近年来孙且以他童年生活的哈尔滨“偏脸子”地带为创作起点和源泉的系列作品,为读者提供了哈尔滨别......
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远东城市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探索,指出这些城市在远东的发展是与当时俄罗斯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政策密切相关联的......
中东铁路,是沙俄侵华的产物。本文根据东省铁路调查局和地方志资料,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呼伦贝尔农业、畜牧业、森林、渔业、矿产......
《道路与命运》是十月革命后流落到中国的俄罗斯侨民作家娜塔利娅·伊里因娜的自传体文集。在这部文集中,作者不仅真实地记录了自......
中俄合璧的中国俄侨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其创作题材丰富,创作方法多样,对中国文学和俄罗斯文学都有重要的......
娜塔利娅·伊里因娜是十月革命后流亡到中国的一位俄罗斯侨民作家。她的文集《另一种视角—上海生活特写》包含二十三篇特写,全部......
从1898年到1945年期间,旅哈俄侨人数之多,始终名列全国前茅。他们对哈尔滨市的发展有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回917年至1931年期......
沙俄时代的在华俄侨 在2002年12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前,当年苏联红军驻哈尔滨指挥官斯格沃尔措夫少将在接受俄罗斯《消息报》......
作者张凤鸣,1950年生,1985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中俄关系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据档案记载,自1918年以来,苏俄和共产国际就不断派遣人员来华,并利用一些进步......
五月中旬,在莫斯科举办了纪念俄国作曲家亚·齐尔品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这次活动以“俄侨的音乐文化”为名,包括了学术会议和规模不大......
1947年2月2日《大公报》 一军官自杀用手榴弹在上海公园自戕遗书说千万不要继续内战 本年一月廿日中午十二时长宁路中山......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旧俄租界的一位俄侨家里举行了一次特别“酒会”.毛泽东、蔡和森、张太雷、任粥时、苏兆征和邓小平......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在中国的俄侨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其中不乏具有独特珍贵价值的著作,巴依柯夫·尼古拉·阿波洛诺维奇就是一位创作......
哈埠发达的俄文报刊上世纪二十年代,因为俄国十月革命,在哈尔滨的俄国人达十三万之多,1922年增加到十五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