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真人秀节目以另一种方式再次成功吸引了电视观众的注意。早在2004年由湖南卫视率先引进《美国偶像》的中国版——《超级女声》,以至于让湖南卫视赢得个满钵,这不仅仅是电视娱乐场的狂欢,更是一场经济的盛宴。92年以后,我国将广播电视纳入为第三产业。当产业的基本属性被广泛认同,那么追求经济效益则成为一个潜在的趋势。经此影响,2010年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非诚勿扰》迅雷不及掩耳,进入人们的眼帘。在相亲类节目的发展道路上,此类节目几起几落从最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末的《电视桥》,到98年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再到最近一次的家喻户晓的电视相亲栏目《非诚勿扰》。电视相亲节目走过了十几个春秋。那么,为何此类电视节目的受众存在着强烈的不稳定性?笔者试图将此类节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将注意力的重点放在对《非诚勿扰》这一档节目的收视人群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调研,得出这类节目今天能够再次热播的原因。“离开了受众,传播学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将毫无意义。因此,在传播学研究者的心目中,或多或少都有着自身对受众的认识,理解和判断,这种认识,理解和判断恰是他们研究的起点和终点,”①那么本文认为,在今天的电视传播中,受众已不再是“沙发上的土豆”的角色,我们已经告别了单项式的传播,而进入一个以受者为本位的双向交流的时代。在认识转变的过程中,媒体强化了受众为核心的节目制作理念。而另一方面,在媒介化的社会中,受众对媒介经过选择,使用,并且从中获得满足和身份认同,最终形成对媒介的依赖。与此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清醒地对媒介与受众二者之关系有着更明晰的理解。如果将电视产品和其他产品等量齐观,传者与受者之间,是否遵循着互惠互利之准则?“在传播研究中,最令人困惑的研究就是受众研究了。”②受众是检验传播效果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模式及其受众特点的梳理,从受众接受的角度分析其成功经验总结其不足,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供实施的对策。本文第一章阐明论题的意义以及研究的目的。从第二章开始,进入问题的研究,在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历史中,找到《非诚勿扰》的位置,而后进行逐步分析。在第三,四章中,笔者重点分析和研究了具体可查证的官方数据,并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此档栏目进行深入剖析。试图寻找出节目热播现象与受众需求之间的微妙关系。在第五章,笔者从宏观入手,在社会生态系统中寻找受众收视热情上涨的社会—文化根源。在最后一章,针对前面所研究的结果,笔者尝试着给出自己对同类节目的意见和建议方案。当然,这些建议和方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可能因为诸多因素受到限制。《非诚勿扰》的典型性恰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本。本文试图找到能够让此类节目长期健康发展的方法,规避真人秀节目因水土不服,在我国一再夭折的宿命。同时,以此为例,也为我国综艺类娱乐节目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