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太白楤木提取物理化性质、稳定性、肠吸收的考察,进行制剂前评价为剂型开发应用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1)采用恒温分析法,考察指标成分在不同pH值缓冲盐及常见有机溶剂下平衡溶解度,得到太白楤木提取物在不同pH值及有机溶剂下的溶解性能;(2)通过经典法测定指标成分在正辛醇与水及各pH缓冲盐中浓度,计算分配系数,考察太白楤木提取物透过生物膜的性能;(3)采用常规溶血试验体外试管法(肉眼观察法)及改进的体外溶血试验法(分光光度法),得到太白楤木提取物浓度与溶血率间的关系曲线,得出其溶血规律;(4)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得在高温、高湿、强光、不同pH条件、金属离子影响下,指标成分的含量变化,考察太白楤木提取物在各条件下的稳定性情况;(5)采用离体肠外翻模型,计算指标成分在各肠段吸收量、吸收速率常数、表观渗透系数,间接反映太白楤木提取物在各肠段吸收情况;(6)采用在体肠灌流法和质量分析法,计算指标成分在各肠段吸收百分率、吸收速率常数、有效渗透系数,得出各肠段的吸收规律,说明太白楤木提取物在肠道的吸收机制;(7)采用液质法,大鼠经灌胃给药后,通过不同时间点血样中指标成分的浓度变化,得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说明太白楤木提取物在吸收过程中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 结果:(1)太白楤木提取物在酸性缓冲盐条件下的溶解度比碱性缓冲盐条件下的溶解度小,在水中及中性缓冲盐环境中平衡溶解度最大;在甲醇中溶解性较好;(2)指标成分在各溶媒下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极小,且LgP均小于-1,可预测太白楤木提取物通过生物膜进入体内的吸收可能极差;(3)太白楤木提取物溶液浓度小于40.03μg·ml-1时,溶血率小于5%,认为不会引起体外红细胞明显溶血,安全性较好;浓度为64.05μg·ml-1为能使红细胞完全溶血的最低浓度;(4)太白楤木提取物在60℃及强光下稳定,易吸湿应在相对湿度63%以下保存,制剂的生产过程中应使pH值保持在5~8之间,避免长时间接触Mg2+,Al3+,Zn2+,Cu2+,Fe3+;(5)测得楤木皂苷A在大鼠各肠段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均小于10-6cm·s-1,且在10-10 cm·s-1级别,说明楤木皂苷A在大鼠各肠段吸收极差,从而间接反映太白楤木提取物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极差;(6)在体肠吸收中楤木皂苷A与竹节参皂苷Ⅳa在回肠中吸收百分率最大,不同浓度太白楤木提取物,吸收速率常数和有效渗透系数,随着浓度变大而增加,说明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 结论:太白楤木提取物理化性质、肠吸收特征可预测其经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不高,提高生物利用度将是其制剂开发应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