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被子植物雌雄配子体相互作用主要分为花粉粘附、花粉水合、花粉萌发、花粉管的导向生长以及花粉管进入胚囊几个过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花粉管在雌蕊体内的导向生长和胚囊对花粉管的吸引,目前对花粉-柱头相互识别过程所知甚少。本文从拟南芥柱头中高表达的ANJEA与FERONIA受体激酶着手,采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化分析等研究手段,旨在明确花粉-柱头相互作用的关键因子,探索亲和授粉过程中配体-受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子植物雌雄配子体相互作用主要分为花粉粘附、花粉水合、花粉萌发、花粉管的导向生长以及花粉管进入胚囊几个过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花粉管在雌蕊体内的导向生长和胚囊对花粉管的吸引,目前对花粉-柱头相互识别过程所知甚少。本文从拟南芥柱头中高表达的ANJEA与FERONIA受体激酶着手,采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化分析等研究手段,旨在明确花粉-柱头相互作用的关键因子,探索亲和授粉过程中配体-受体互作的模式。对p ANJ::GUS与p FER::GUS转基因材料进行染色分析发现,ANJEA与FERONIA在花器官的不同时期均在柱头乳突细胞表达。对p ANJ::ANJ-GFP与p FER::FER-GFP转基因材料的柱头进行荧光观察分析发现,ANJEA与FERONIA定位于柱头乳突细胞质膜。进一步对anj和fer单突变体及双突变体进行表型分析发现,突变体柱头存在花粉粘附缺陷,突变体花粉水合速率以及随后的花粉体内萌发速率快于野生型。以上结果表明,ANJEA与FERONIA参与花粉-柱头相互作用。Bi FC实验与pull-down实验发现ANJEA与FERONIA通过胞外区直接发生相互作用,表明两者可以形成复合体参与花粉-柱头相互识别的信号通路。拟南芥RALF家族多个成员被发现可以作为拟南芥Cr RLK1L家族成员的配体参与多种信号通路。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互作实验明确多个花粉和柱头高表达的RALFs和ANJEA/FERONIA相互作用。进一步构建相关ralfs突变体并展开初步的花粉水合相关表型分析发现,柱头自分泌的RALF33与花粉中高表达的RALFs可能在授粉过程中作为ANJEA/FERONIA配体介导花粉与柱头的相互作用。综上所述,本文研究明确了RALF小肽-ANJEA/FERONIA受体激酶组合调控花粉-柱头互作,拓展了对柱头亲和性响应机制的认识,为阐明花粉-柱头互作机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混合式教学整合了线上与线下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的作用,是满足特殊需要儿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教学方式。理想的混合式教学环境综合多种教育功能,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从信息到教学内容、从技能评估到支持工具、从训练到协作环境,一切均需围绕学习者展开。为特殊需要儿童构建混合式教学环境的方式如下:线下线上资源结合,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线下线上课程结合,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多元智能发展;三方协作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自身建设,以求为我国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在发展中应明确进行造价管理是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之一,要不断对造价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保证其可以在建筑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自太赫兹辐第一次被发现后,太赫兹辐射对于研究物质和基于太赫兹辐射的新兴应用的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例如安检领域、医学成像以及光谱学研究。然而遗憾的是,太赫兹光谱范围仍然是被利用最少的光谱区域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缺少紧凑经济适用并且可以在室温下稳定工作的太赫兹源,太赫兹放大器以及太赫兹被动器件。本论文主要涉及两个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先进太赫兹器件的研究。在一个器件主要研究了在电中性的石墨烯-六角氮化硼范德
稀土离子以其特有的电子结构和发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发光材料。稀土离子的发光主要是通过其内部4f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产生,具有荧光特性好、发光色度纯、物化性质稳定、能量转换效率高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激光光源、光纤通讯、彩色显示、医学成像、生物标签等领域。在稀土离子掺杂材料发光性能的研究中,大多数工作采用连续激光作为激发光源。随着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的发展,飞秒激光脉冲逐步成为新的激发光源。飞秒激
常规和非常规储层在石油工程、页岩气、致密油行业、碳氢化合物回收、碳酸盐资源、重原油储层、地热能源、废物管理、环境整治、饮用水回收、核废料管理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论文提出了断裂储层流的新的耦合流动模型,并设计分析了其有限元离散格式。具体地,论文分别提出了双裂缝-基质模型和三孔隙-Stokes流体流动模型,以有效地研究模拟实际生活中的自然断裂储层。自然断裂储层的几何结构非常复杂,往往包含具有不
汽车雷达的飞速发展为汽车驾驶带来了更丰富的行驶体验,其中76~81GHz毫米波频段雷达具有更远探测距离、更高探测精度、更小天线/芯片体积以及穿透力更强等优点,成为当前毫米波汽车雷达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55nm CMOS工艺,致力于76~81GHz毫米波汽车雷达系统中高精度、高速逐次逼近寄存器型模数转换器(SAR ADC)和高线性度、高动态范围Active-RC模拟基带的研究与设计,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全球第二大血液癌症,每年全世界大约新增86000例病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MM的常规治疗手段包括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但都存在易复发、预后差等问题。因此,急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案,帮助减缓病人的痛苦。CD38是分子量为45KD的单次跨膜糖蛋白,又名ADP核糖环化酶或环ADP核糖水解酶。CD38在正常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以及一些非造血器官上低水平表达,但在骨髓瘤细胞表面恒定且高水平
CAR-T细胞疗法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治疗血液恶性肿瘤中效果显著,但在实体瘤治疗方面,CAR-T疗效仍欠理想。4-1BB共刺激分子的引入,有效的提升了CAR-T细胞的抗肿瘤效果,但在靶向治疗实体瘤方面依然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因此通过整合多种信号分子、协同提高CAR-T细胞效应功能逐渐成为领域内的重要突破点和研究方向之一。4-1BB作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TNFRSF),
片叶苔属(Riccardia)是1821年建立的属,隶属于叶苔纲(Jungermanniopsida)绿片苔科(Aneuraceae)。这个属目前接受的种有262种,5亚种和16变种,是简单叶状体苔类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属。该属全球广布,物种多样性中心在潮湿的热带地区。近几年来,分子系统发育逐步运用到苔藓植物的分类学中。但由于片叶苔属植物分类特征比较单一,传统分类学的修订尚未完善,导致该属的分子系
喜树碱是一种存在于中国喜树中的生物碱,其结构为含有五元环独特结构的喹啉类化合物。由于喜树碱类化合物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有着广泛的抗肿瘤活性,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经过几十年的结构改造,喜树碱类药物取得了很多进展,近年来已有三个喜树碱类抗肿瘤药物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目前喜树碱类药物的主要来源为由天然来源的喜树碱为原料,经过半合成得到的。半合成方法得到的喜树碱类衍生物存在结构改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