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以接受美学与译介学为理论基石,重点考察了1980年至2005年,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情况。在详尽追述我国学界对莫里森由最初的零星简介到最终形成研究热潮的基础上,对照我国当前普通读者界对莫里森作品的冷淡反应,本论文深入分析了莫氏作品在我国的接受中所存在的学界外和学界内一冷一热状况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在当前我国的文化接受语境中,精英文学被边缘化的文化现象。
绪论部分简要概括了莫里森的创作情况和文学成就,强调了文学消费时代,在大众文化语境中,精英文学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趋势。同时,在综述国内外莫里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重点、立论依据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以1993年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时间分水岭,分两节叙述了1993年前和1993年后莫里森在中国的译介。本章在详细陈述我国学界过去的25年中对莫里森作品的译介基础上,列表分析了莫氏作品在我国的发行情况,指出了莫氏作品在我国普通读者界与学界所存在的冰火不同天的接受现状。
第二章从叶维廉的“文化模子”和尧斯的“期待视野”理论角度,以1993年为界,分两节叙述了我国学者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影响下对莫氏作品的解读,其中重点阐述了学者们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影响下,对西方叙事学批评方法在分析运用中所呈现出的特色与不足。同时,指出我国部分学者对莫氏作品的文学价值存有怀疑。
第三章分别从莫里森作品的无情节性叙事与中国读者阅读审美习惯所构成的冲突和莫里森作品的诗意语言受到翻译的“文化过滤”,以及“图文时代,电子媒介对纸质媒介的冲击”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由于莫里森作品的复杂叙事技巧、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的诗意语言等艺术特质的不可复制与再现性,一方面为我国学界莫里森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可阐释空间,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从而形成了我国学界与普通读者界对莫里森作品冷热不同天似的接受。
结语部分通过对莫里森作品在我国的流传与接受的详细考察,提出了由于中国当今的大众文化接受语境的影响和学界研究与读者界的疏离等诸多原因,莫里森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必然会形成学界和普通读者界冷热不同天的接受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