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滤过手术是药物、激光治疗无法控制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治疗青光眼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但小梁切除术仍是滤过手术中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术式。术后失败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手术区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增殖,瘢痕形成以致影响远期手术疗效。
小梁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等调节伤口愈合的药物学调节技术,对减少瘢痕的形成有很好效果,但同时会产生较多副作用。伴随近年来材料科学和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建立现代改良的标准小梁切除术并结合非药物调节技术减少手术失败率成了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发展趋势。
羊膜(amniotic membrane,AM)具有抗原性低、促进眼表上皮化、抑制纤维组织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等作用。Coatedvicryl(polyglactin 910)suture(PGIA),是由90%的丙交酯(lactide,LA)和10%的L-乙交酯(glycolide,GA)人工合成的多聚合成缝线,通过水解作用降解而吸收,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本实验通过小梁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与可吸收缝线,并与单纯的小梁切除术进行对照,以观察两种植入物在小梁切除术中减少瘢痕形成的作用及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寻找理想的方法。
方法:
1、实验动物及分组将30只健康大白兔随机分三组: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每组10只兔20眼,对照组行单纯的小梁切除术操作,实验1组巩膜瓣下联合羊膜移植术(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AMT),实验2组巩膜瓣下联合PGLA植入。
2、术后第1W内及术后第2W、3W、6W、10W在裂隙灯下观察结膜伤口愈合情况,结膜充血程度,滤过泡形态,滤过道通畅性,角膜透明度,前房反应及晶体透明度。
3、测量眼压于术前及术后第1W、2W、3W、6W、10W各组均用Shiotz眼压计测量,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时间点的眼压有无差异。
4、组织病理学于术后第1W、2W、3W、6W、10W各组均随机取2只兔,摘除眼球,将手术部位固定,制成石蜡切片,做HE染色,光镜下观察滤过道开放、炎症反应和异物反应情况;经Masson三色染色,观察滤过道新生胶原纤维生成情况;做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 cell nucleus antigen PCNA)染色,运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结果进行免疫组化评分,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三组术后球结膜愈合好,前房反应3d内均消失,均未出现角膜水肿、浅前房、渗出、视网膜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三组各有2例前房出血,对照组出现1例滤过泡渗漏。
2、两实验组较对照组结膜充血时间长,且同时间点比较较重,实验1组比实验2组充血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2W充血消失,两实验组术后3W消失。
3.滤过泡术后第1W三组除对照组1眼外均为Ⅱ级功能性滤过泡;实验1组和实验2组均较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比率高,实验1组较实验2组功能性滤过泡比率高。
4、眼压变化三组之间术前和术后第1W眼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W以后各时间点,对照组眼压较实验组眼压高,各时间点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各时间点,两实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5、滤过道开放比率的比较各组滤过道开放比率和病理组织学HE染色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6、组织学观察
6.1 HE染色:术后早期三组滤过区均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较多,实验1组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为多,还有中性粒细胞。实验2组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术后第1W三组滤过道均开放,术后第2W、3W、6W和10W,实验组滤过道开放比率较对照组高,实验1组较2组高。
6.2 Masson三色染色:术后第1W三组均无胶原产生;术后第2W,对照组有粗大致密的胶原产生,实验2组有松散的胶原产生;实验1组术后3W仅少量胶原产生。
6.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术后观察各时间点,实验1组、实验2组PCNA表达均和对照组比较,前两者PCNA表达较弱,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间点比较,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以后,实验1组、实验2组PCNA表达无明显变化,趋于稳定,未见Fb明显增生。
结论:
1、兔眼小梁切除联合AMT可以抑制Fb的增殖,减少瘢痕形成,较长时间的维持功能性滤过泡。
2、兔眼小梁切除联合PGLA植入术可以减少滤过道粘连,有效的降低眼内压,较长时间的维持功能性滤过泡。
3、小梁切除联合AMT或PGLA植入是治疗青光眼安全的、经济的、有效的新方法,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