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传统的意义研究大多关注字面意义和字面指称,隐喻研究是对传统意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扩展。在唐纳德·戴维森之前,替代的隐喻观、比较的隐喻观以及马克斯·布莱克的互动的隐喻观是意义理论研究中三种较具代表性的隐喻观。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设定或承认隐喻句具有有别于其字面意义的隐喻意义,继而又进一步认为隐喻句存在着相应于隐喻意义的隐喻真理。戴维森则否认隐喻所具有的功能与一种有别于字面意义的隐喻意义相关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意义研究大多关注字面意义和字面指称,隐喻研究是对传统意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扩展。在唐纳德·戴维森之前,替代的隐喻观、比较的隐喻观以及马克斯·布莱克的互动的隐喻观是意义理论研究中三种较具代表性的隐喻观。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设定或承认隐喻句具有有别于其字面意义的隐喻意义,继而又进一步认为隐喻句存在着相应于隐喻意义的隐喻真理。戴维森则否认隐喻所具有的功能与一种有别于字面意义的隐喻意义相关联,而认为隐喻的意义无非就是其所涉及的那些语词的意义(按照对这些语词的最严格的字面上的解释)。凡是通过隐喻意义可以解释的问题都可以而且必须通过求助于隐喻的字面意义来解释。
戴维森批评那些求助于隐喻意义的传统理论家将隐喻意义实体化、内涵化了,而这将导致一系列理论困难;他转而采用外延主义路线,通过吸收和修改阿尔弗雷德·塔尔斯基的真理论从而发展出真值条件理论来处理意义问题。传统理论家们还几乎一致认为隐喻句承载着隐喻的作者想要传达的某种认识内容,而隐喻的解释者如果要恰当地理解隐喻,就必须去把握这些认识内容。戴维森尖锐地指出这种努力的目标所导致奇怪的悖论,即一方面他们认为隐喻包含着用平实的话语所无法精确传达的认识内容;另一方面,他们求助于用平实的话语来传达隐喻的认识内容,以便说明隐喻的神奇功能。
戴维森指出导致这种悖论的根源在于传统的隐喻意义论者普遍地把隐喻所促使人们去注意的那些暗示性的内容理解成“认识内容”本身。他们混淆了“意义”和“使用”的重要区分。“意义”关心的是“语词意谓什么”,或者说语言如何工作,属于语义学研究的对象;“使用”则关心“我们用语词来做什么”,或者说语言被用于做什么,属于语用学为主的其他领域的研究对象。而且意义和使用的区别,关系到人们对语言和世界的看法。前者涉及学习关于语言的某件事情,而后者则是在学习关于世界的某件事情。因此,可以描述语言如何使用,而在描述的同时并不必非要考虑这种语言是如何工作的。在此意义上,戴维森倾向于认为,把隐喻问题从语义学领域清除出去或许是解放隐喻研究的最好的办法。
其他文献
《论语集解》是何晏现存最完整的着作。本文试图通过对《论语集解》中的主要概念:“仁”、“礼”、“道”、“性情”的分析,来呈现《论语集解》中所包含的何晏的思想。“仁”与“礼”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的行为方式的规定,在这两方面,何晏多是“集诸家之善说,记其姓名”。“道”这个概念在儒道两家中均有,而“性情”一直以来都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在这两方面,何晏“不安”之处颇多,并且提出了“本为上,
本文关注康德在道德哲学著作《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的“纯粹理性的事实”概念,重点分析这一概念及相关学说在康德伦理学中起到的论证作用。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概述了贝克、阿利森与Willaschek对此问题的研究。第二章在原著文本与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初步确定“理性的事实”是对道德法则的意识,而非道德法则本身;是对具体道德规则的意识,而非对以定言命令为形式的唯一道德法则的直接意识。接着,文章解释康德将“理
摘要:为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微课程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微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着重要价值。随着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都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助力。基于此,本文从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策略、微课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两方面出发,研究微课在新课改后高中历史的实践教学,以期为之后的高中歷史教学提供理论及实践建议。关键词:微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前言微课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高中教育工作者
笛卡尔身心统一的相互作用包括两个方面,心灵对形体以及形体对心灵。心灵是形体运动的原因之一。但是上帝创造并保存了包括心灵在内的所有被创造物,因而上帝也是运动的原因。既然,上帝创造并保存了包括心灵在内的所有被创造物,那么心灵作为形体运动的原因是否可归因为上帝,心灵是否只是运动的偶然原因? 对此,机缘论和Daniel Garber有不同的看法。机缘论认为自然界物体的持续存在是由上帝的保存而得以持续存在
环境整体主义是现代环境伦理中一个重要又很有发展空间的流派,它为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问题提供了很多富有创见的指导。然而环境整体主义也面临一些理论难题,其中一个“最严厉”的批判是认为其提倡为了整体而牺牲个体的利益,从而有导致“环境法西斯主义”的危险。 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的大地伦理作为环境整体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也受到了类似的指责。克里考特(J.Baird Callicott)在为
本文旨在准确把握奥古斯丁对“人的意志”的理解。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澄清他在“人的意志”问题上所经历的转变以及最终达成的明确立场;另一方面,把握他在理解“人的意志”问题时所特有的思路和关注点。为此,本文通过对相关文本的分析和论证,试图达成以下几个结论:人的意志在信仰的转向上并非凭借己力,因此在这方面并非是自由的;其次,虽然奥古斯丁晚年仍然使用“自由意志”这一概念,以至于容易造成误解,但其本意在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五卷中,提出了关于公正,尤其是分配的公正的问题。但是,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以及其他的文本中,都没能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第一部分,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探讨亚里士多德对于商品价值形式的看法入手,分析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古典政治经济学问题的重新阐述,从他对于社会必要劳动以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探讨,以及对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探讨之
这篇论文通过分析在当代哲学家伯纳德·威廉斯和约翰·麦克道威尔之间关于内在理由和外在理由的争论,集中探讨了行动的理由、理性慎思和道德三者之间的复杂联系。根据内在理由观点,一个人行动的理由必须从他的主观动机集合中产生出来;而外在理由观点认为,一个人获得一个理由去行动并不必然地要与主观动机集合联系在一起,而是存在着外在的源泉。简而言之,行动的理由与在共同体中的客观的价值相联系。将要论证,这个争论显现了两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教学技术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而对于学生来讲,教学技术只是外在手段,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则是构建高效小学英语课堂的关键。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如何打破目前教学困境,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探讨了如何借助兴趣构建高效小学英语课堂,希望为英语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借助;兴趣;构建;高效小学英语课堂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学生往往已经具备
朱子一生于“四书”用功极深极勤,其学问之得力处多在于此,而其教门人弟子,亦常以“四书”为重。朱子研治“四书”之所得,汇集为以《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的一系列“四书学”著作,并进而对后来的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即以《四书章句集注》中的《中庸章句》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于这一个案的研究,展现出朱子“四书学”的若干风貌与特质。 围绕着朱子《中庸章句》这一经典文献,本文主要处理了以下四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