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借贷行为及其对收入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li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有借贷需求的农户而言,借贷行为是家庭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实际借贷行为发生后,农户可以进一步优化现有家庭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有望把握住生产经营投资机会,并在短期内提高收入水平;或者有效改善家庭生活消费水平,并通过未来的努力进行偿还,由此在长期实现家庭效用最大化。但在现实中,由于信贷约束在农村地区的普遍存在(Stiglitz等,1981),有借贷需求的农户所面对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并不乐观,这已经成为制约农户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杜晓山(2010)的调查结果,全国只有27%的农户能获得正规渠道贷款,在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中,仍有约40%以上不能获得正规信贷支持;从规模来看,农户未被满足的信贷需求缺口占到其贷款需求总额的56.72%(程郁,2010)。因此,要优化农户借贷行为,进而提高有借贷需求农户的收入与福利水平,迫切需要强化农村金融支持,降低农户进入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的门槛,切实改善有借贷需求农户的融资机会。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自2004年起,连续七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高度关注农村金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强调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这既充分肯定了农村金融的重要性,也说明现有农村金融体系仍难以满足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亟待深化改革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讨论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非常有必要重视农户这一研究对象。作为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微观基础,农户经济行为特征及其与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关系,始终是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回顾以往的农村金融改革不难发现一个共性特征:遵循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过多强调金融深化本身,对需求主体的考虑较为缺乏,相应的政策目标自然难以实现。就农户层面而言,只有从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实际存在借贷需求的农户入手,以高效率、快捷化和低成本为导向,为那些有借贷需求且具有偿还能力的农户提供金融支持,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金融深化和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农户借贷行为是国内外研究者广泛讨论的主题,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已有文献进行整理后发现以下特点:一是研究内容比较全面,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各个方面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涉及,借贷行为特征有比较多的共识,构成后续研究的重要基础;二是研究方法相对集中,对农户借贷行为的描述性分析和实证检验较多,从理论上进行解释的文献偏少,同时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起来的更少,因而缺少对农户借贷行为内在逻辑的经济学分析,政策含义有待挖掘;三是研究深度有待拓展,这突出体现在对农户借贷行为的福利效应分析方面,以对收入的影响为例,尽管分析方法有差异,但较多文献的普遍做法是,简单地将农户借贷行为与收入纳入计量模型,对农户借贷行为影响收入的作用机制考虑相对不足,甚至是忽略。基于上述分析,在研究农户借贷行为时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在研究对象上严格区分有借贷需求和没有借贷需求的农户,其中,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是“有借贷需求的农户”。农户借贷渠道、借贷用途以及借贷行为对收入的影响是最为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三个方面。为此,本文拟在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重点研究和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信贷约束的条件下,作为被动借贷的结果,如何从理论上对农户正规借贷渠道偏好和非正规借贷渠道偏好进行合理的经济学解释,探究这一现象形成的内在逻辑,并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农村公共政策和金融政策,以提高农户的正规借贷渠道偏好?第二,作为富有理性的农户,为什么在借贷用途选择上,比较倾向于将借贷资金用于生活性支出?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农户在何种情况下会选择生产性借贷或生活性借贷?特别地,农户选择不能直接增加收入水平的生活性借贷,除了应对临时或必要开支的消费功能以外,如何从经济学理论上进行相应的解释,以便更为深入系统地考察农户生活性借贷选择的理性经济人行为动机?第三,在农户就业结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种植结构等差异日趋明显的现实背景下,围绕提高收入这一目标,应该如何从理论上认识农户借贷行为对收入的影响机制?换言之,借贷行为的发生和借贷资金的获得,究竟通过何种机制和途径影响农户收入?农户借贷行为对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其相应的政策含义是什么?本文研究的总目标是,以有借贷需求的农户为研究对象,以农村金融理论、农户经济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等为基础,分别从交易成本视角解释农户借贷渠道偏好,以及从家庭效用视角考察农户借贷用途选择;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农户借贷行为影响收入的作用机制,并综合运用实地调查和统计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上述理论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为设计优化农户借贷行为、改善农户融资机会、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及福利水平提高的农村金融改革路径和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与经验依据。与此相对应,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结论具体如下:研究内容一:有借贷需求的农户借贷行为特征分析以有借贷需求的农户为分析对象,在分析农户申请正规借贷时信贷约束状况与未申请正规借贷原因的基础上,重点从借贷渠道、借贷用途、借贷金额、借贷利率等方面,具体描述和分析我国农户借贷行为现状,总结其基本特点,并进行初步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发现,总体而言,非正规渠道仍然是现阶段我国有借贷需求农户的主要选择,资金短缺与信贷约束仍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较为普遍的现象,但在一些发达地区以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中,正规借贷渠道的作用有所提高。由于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农户自身能力的限制,较多农户缺乏必要的生产经营投资机会,此时用于生活性支出依然是农户借贷的主要目的;不过,随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日益广泛使用和非农就业机会的日趋多元化,上述状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户生产性借贷正在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无息借贷仍是农户借贷的主要形式,但有息借贷正在变得更加普遍,这说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农户逐渐由关系型借贷转向契约型借贷。研究内容二:农户借贷渠道偏好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基于农户受到信贷约束的前提假定,构造农户借贷渠道偏好与交易成本关系的理论模型,由此证明,如果农户面临的正规借贷渠道交易成本过高,则农户将转向非正规借贷渠道。在此基础上,从农户社会资本和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两个方面量化交易成本,从而检验农户社会资本的提高和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增加,是否有助于提高农户的正规借贷渠道偏好,即农户的借贷需求更多地被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所接受。研究结果发现:社会资本可以起到信号甄别的作用,从而降低农户与借贷资金供给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在非正规借贷渠道已经得到验证,不同类型的个人社会资本和社区社会资本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且个人社会资本的作用小于社区社会资本;而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包括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宣传、增加服务农户的信贷工作人员、提高对农村地区的有效覆盖率、增加对农户贷款总规模等,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进而增强农户接触正规借贷渠道的方便程度,提高农户正规借贷渠道资金的可获得性。研究内容三:农户借贷用途选择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引入农户家庭效用概念,由此构建跨期的农户借贷用途选择与家庭效用函数模型,从理论上阐明生产性借贷用途和生活性借贷用途均有助于提高农户家庭效用;而农户对生产性借贷用途和生活性借贷用途的选择,主要由家庭生产生活特征和面临的生产投资机会决定。基于理论分析结果,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考察农户家庭生产生活特征和生产投资机会对农户借贷用途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生产开支比较大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生产性借贷;日常生活开支对借贷用途选择的影响不明显,当发生非固定的大笔生活开支时,农户往往需要借贷来应对;人情往来支出多的农户、家里有子女上学和老人的农户,对生活性借贷资金的需求明显比较大;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户对生活性借贷资金的需求都要大于生产性借贷资金。研究内容四:农户借贷行为影响收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以麦金农模型为基础,首先构建跨期农户生产投资——消费决策的一般均衡模型,考察生产性借贷与生活性借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理及影响程度;然后综合运用新古典经济理论和农户经济理论,遵循农户技术边界、技术组合和要素优化的分析思路,由此阐释借贷行为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在考虑农户个体及家庭特征和地区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别考察农户借贷行为对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并比较其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当农户存在资金短缺进而有借贷需求时,能否获得借贷资金对这一部分农户家庭总收入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且借贷资金对农户非农收入增长的作用要大于对农业收入增长的作用,但这种差异比较小;借贷渠道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和农业收入增长也起着重要作用,且正规借贷渠道所起的作用要明显大于非正规借贷渠道;尽管影响机理不同,生产性借贷与生活性借贷都有助于提高农户收入,且在短期生产性借贷用途的作用要明显大于生活性借贷用途;借贷利率对农户农业收入、非农收入和家庭总收入的增长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但这种作用很不显著。
其他文献
背景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 VC)是精索内蔓状静脉丛的异常扩张、伸长和迂曲,是引起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在男性原发性不育患者中发生率约35%-40%,不育患者中约占75%-81%,
<正>方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积累重要字、词、句。2.品读文章,鉴赏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国际社会更加渴望增进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的认识。由
集装箱装载问题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特别是在运输货物过程中装载流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达到高的集装箱的空间利用率,降低运输成本,当务之急只有寻求一个合理的
本研究探讨了感觉距离、触摸需要对产品评价的影响。研究第一次以视触觉角度探讨了感觉距离和识解水平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触摸需要探讨在消费心理中的应用。为了精确对实验进行
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在重庆签订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即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以下简称ECFA),2010年9月12日ECFA正式实施。1该协议的签署为
<正>一、战争教会了孩子什么教完人教版八上第一单元的前四篇课文,心情似乎很压抑。无论是日寇屠刀下中国人民血肉垒成的声声控诉,还是圆明园中断壁残垣背后静默无言的抗议,
近年来,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愈发强烈,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论文主要以中学科学课程为例,笔者通过问卷调研,对于信息
化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主动探索,从而养成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实验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
信息时代的日益深化和网络科技的日益普及,引发着阅读方式的深刻变革。新的社会环境变迁中,既需要坚守传统的阅读价值观,也需要融合新兴的阅读变化。而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