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谱、总有机卤和毒性参数的饮用水水质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1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水质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但目前用于水质监测的理化和微生物指标存在局限性:①测定方法繁琐,无法快速检测水质状况;②指标有限,不能量化饮用水中存在的所有污染物;③不能反映多种污染物相互作用产生的综合毒性效应,导致不能及时、客观地检测与评价饮用水水质,从而不能有效地进行水污染预警,也不能为饮用水处理工艺改进与强化饮用水水质监管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因此有必要发展新的水质监测技术来弥补常规监测体系的不足。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湖北省W市城区两个主要自来水厂的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长期采集,对样品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three-dimension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3D-EEM)分析、总有机卤(total organic halogens,TOX)含量检测和基于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 C. elegans)的生物毒性测定,探索相关指标在饮用水处理、管网输送和长期采样过程中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水质常规监测指标的相关性,以此评估光谱技术、TOX检测技术及C.elegans毒性分析技术在饮用水水质安全评价与预警中的应用效能。
  第一部分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的饮用水水质监测技术研究
  目的:①研究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管网输送和季节因素对W市城区A、B两自来水厂水源水(分别为长江、汉江)、饮用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光谱特征的影响。②分析A、B自来水厂水源水、饮用水的水质光谱参数对常规监测指标的替代性。③建立A、B自来水厂水源水、饮用水水质光谱参数的正常值范围。
  方法:自2018年6月起至2019年9月,每月采集W市A、B自来水厂的水源水、出厂水、管网干线中点的末梢水(末梢水1)、管网支路终点的末梢水(末梢水2)和管网干线终点的末梢水(末梢水3)各一个水样,共获取130个样品。样品过滤后分别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3D-EEM扫描;以吸收系数(absorption coefficient, a)代表样品对紫外-可见光区域特定波长的吸收强度(如a254、a210分别衡量对波长为254nm、210nm的光的吸收强度);采用平行因子分析解析EEMs,提取水样荧光特征组分(component, C)。分析各水样的光谱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应用Pe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水质光谱参数强度与常规监测指标值之间的相关性,用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 FDR)方法对相关性p值进行多重检验校正;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比较单一与多个光谱参数强度对常规指标值的预测效能。以Q1-1.5IQR为下限值,Q3+1.5IQR为上限值(Q1:lowerquartile,下四分位数;Q3:upperquartile,上四分位数;IQR:interquartilerange,四分位数间距)建立A、B自来水厂水源水和饮用水光谱参数强度的正常值范围。
  结果:①从水源水、出厂水与末梢水水样中解析出三类荧光组分:类腐殖质组分(component1,C1;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λex/em=245/435nm)、类色氨酸组分(component2,C2;λex/em=230(275)/345nm)和类酪氨酸组分(component3,C3;λex/em=215(275)/290nm);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对C1的去除效率普遍高于对C2、C3的去除效率;对于A自来水厂,出厂水经过管网输送,74.36%的末梢水样C2荧光强度和45.45%的末梢水样C3荧光强度升高;6~9月的水源水和饮用水a254、C1、C3的强度平均值分别为7.88m-1、2.76R.U.和1.60R.U.,显著高于(p<0.05)它们在其他月份的强度平均值6.51m-1、1.41R.U.和0.40R.U.。②饮用水a210值与硝酸盐氮浓度,a254值与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浓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p<0.05),rs分别为0.88(n=52)和0.76(n=52);相较于用单一a254值作为自变量,将230~400nm波长范围内所有吸光度值纳入自变量进行PLSR分析可提高对饮用水TOC含量的解释性,决定系数R2(交叉验证决定系数Q2)由0.70(0.67)升高至0.85(0.76)。③A自来水厂水源水、饮用水以及B自来水厂水源水、饮用水a254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3.45~15.43m-1、3.22~6.91m-1、4.89~19.17m-1、4.76~9.30m-1;两自来水厂水源水、A自来水厂饮用水和B自来水厂饮用水a210正常值范围分别为141.62~302.86m-1、138.17~304.01m-1、132.13~277.23m-1。
  结论:①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对水源水中有机物C1组分的去除效率高于对C2组分、C3组分的去除效率;饮用水在管网输送过程中,C2和C3荧光强度呈升高趋势;水源水和饮用水中有机物组分C1和C3在夏季显著增高。②饮用水的a210和a254可分别作为其硝酸盐和有机物污染监测的替代指标;基于PLS的多光谱参数回归模型可进一步提高对饮用水有机物含量的预测性。③基于a210和a254的正常值范围可分别用于A、B自来水厂饮用水硝酸盐和有机污染预警。
  第二部分总有机卤作为饮用水DBPs监测替代参数的研究
  目的:①研究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管网输送和季节因素对TOX含量的影响。②探讨TOX与常规水质指标和水质光谱参数的相关性。③建立A、B自来水厂饮用水中TOX浓度的正常上限值。
  方法:采用微库仑法测定水样TOX含量。THMs(trihalomethanes,THMs)等水质常规指标的检测采用国家标准方法(GB/T5750.6-2006)。应用Pe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检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并用FDR方法对相关性p值进行多重检验校正。以“平均值+2.58标准差”建立饮用水TOX浓度正常的上限值。
  结果:①A、B自来水厂出厂水TOX浓度(分别为72.7~134.4μg/L和71.9~202.4μg/L)显著高于(p<0.05)相应水源水浓度(分别为7.0~70.3μg/L和4.1~69.7μg/L),且TOX生成量与水源水溶解性有机碳(dissloved organic carbon, DOC)含量存在较强相关性,rs=0.68(n=24,p<0.05);对于A自来水厂,末梢水2和3的TOX浓度的平均水平高于末梢水1高于出厂水,分别为123.8μg/L、110.3μg/L和102.7μg/L;A、B自来水厂不同季节饮用水TOX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值分别为:春季(4~5月)126.8μg/L、夏季(6~9月)131.7μg/L,秋季(10~11月)120.4μg/L和冬季(12月~次年3月)120.4μg/L。②饮用水THMs浓度与TOX浓度的相关性较低,rs为0.34(n=50,p<0.05);以TTHMs为自变量仅能解释30%的TOX变化(R2=0.30);饮用水中TOX浓度与TOC水平和C2荧光强度显著相关(p<0.05),rs分别为0.64和0.34。③在本研究条件下,A、B自来水厂饮用水TOX浓度的正常上限值分别为177.6μg/L和222.1μg/L。
  结论:①降低水源水DOC浓度有助于减少出厂水TOX和/或DBPs生成;饮用水TOX浓度随输送距离增加呈现上升趋势;未见季节因素影响饮用水TOX水平。②THMs浓度不能充分反映饮用水中DBPs污染水平;TOX是潜在的可用于饮用水DBPs污染监测的参数。③TOX正常上限值可用于A、B自来水厂饮用水DBPs污染预警。
  第三部分基于C.elegans毒性的饮用水水质监测技术研究
  目的:①优化C.elegans氧化应激水质毒性检测技术。②研究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管网输送和季节因素对水样致C.elegans氧化应激毒性、致死毒性、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影响。③分析饮用水水质常规监测指标、光学参数和TOX浓度与生物毒性指标的相关性。④评价C.elegans和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 V. fischeri)的饮用水水质毒性检测结果的一致性。⑤建立A、B自来水厂饮用水致C.elegans毒性的正常值范围。
  方法:为优化C.elegans氧化应激试验条件以适用于水源水和饮用水水质监测,首先观察在不同的染毒时间(1、3、6、12和24h)下,促氧化剂胡桃醌(5、10、20、40、60、80、100和120μM)诱导C.elegansgst-4荧光标记蛋白(Pgst-4::GFP)表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次评估在染毒12h时,不同浓度的有效氯(0.025、0.05、0.1、0.3、0.9、2、4和8mg/L)和亚硫酸钠(0.94、1.88、3.75、7.5和15mg/L)对Pgst-4::GFP表达的诱导。根据建立的试验条件,测定水源水和饮用水样品对C.elegansPgst-4::GFP的诱导效应。以XAD-2和XAD-8大孔树脂浓缩水样、超纯水(对照),用相对浓缩倍数REF(relative enriched factor, REF)表示水样染毒剂量。每个水样设置5~6个染毒剂量,观察对L4期C.elegans染毒24h的致死率并计算LC50;测定对V.fischeri染毒15min的发光抑制率并计算EC50。用100REF的水样染毒L1期线虫96h,计算实验组C.elegans体长增量、受孕率和后代数目相对对照组的百分比。用100REF的水样染毒L3期线虫24h,提取单条线虫DNA,PCR扩增后计算DNA损伤率/10kb(每10kbDNA内出现影响PCR扩增的DNA损伤的频率)。应用Pe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水质常规监测指标、光学参数和TOX参数与生物毒性指标的相关性,并用FDR方法对相关性p值进行多重检验校正。对于非正态分布的毒性指标检测值,以Q1-1.5IQR为下限值、Q3+1.5IQR为上限值建立正常值范围;对于正态分布的毒性指标检测值,以“平均值+/-2.58标准差”建立正常值范围。
  结果:①胡桃醌诱导C.elegansPgst-4::GFP表达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呈现钟型,40μM胡桃醌染毒12h诱导最大的C.elegansPgst-4::GFP表达;染毒12h,2mg/L的有效氯即可导致Pgst-4::GFP表达明显升高,15mg/L亚硫酸钠不诱导线虫氧化应激反应。②与水源水相比,A、B自来水厂出厂水的遗传毒性增强,DNA损伤率平均值分别由0.01/10kb升高至0.49/10kb(p<0.05),由0.18/10kb升高至0.42/10kb;出厂水经过输送后,23.53%的末梢水样品诱导的C.elegansDNA损伤率升高(p<0.05)。③饮用水水质常规指标(包括COD、硝酸盐氮、TTHMs等19个指标)、光学参数(包括吸收系数a254、a210以及C1、C2和C3荧光强度)、TOX参数与生物毒性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④水源水和饮用水浓缩提取物致C.elegans死亡率LC50为102.40~1323.44REF,致V.fischeri发光抑制率EC50为0.29~29.65REF,LC50和EC50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n=125)。⑤在本研究条件下,A、B自来水厂饮用水致C.elegansPgst-4::GFP表达水平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0.75~1.63和0.62~1.67;100REF的饮用水致C.elegans后代数目下降的百分比不高于59.31%,致C.elegansDNA损伤率不超过1.21/10kb。
  结论:①成功建立适宜于A、B自来水厂水源水与饮用水的C.elegans水质毒性检测技术。②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管网输送及季节因素对饮用水水质生物毒性存在影响,该影响不能被水质常规监测所揭示。③生物毒性检测可增加基于水质常规检测的水质评估的科学性。④C.elegans和V.fischeri的水质毒性测试结果存在差异,采用成组生物毒性测试的策略可能更加客观地评价饮用水水质。⑤在本研究条件下,基于C.elegansPgst-4::GFP表达水平、后代数目、DNA损伤率的正常值范围可用于A、B自来水厂饮用水水质异常预警。
其他文献
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在卫生填埋或堆放过程产生的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由于渗滤液的水质水量变化大,含有多种有害污染物质,其对周边环境尤其是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很大,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构成了危险.本文在这种背景下针对渗滤液NH-N、NO-N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作了初步的研究,通过研究氮类的迁移转化来研究渗滤液对土壤和地下水影响程度和规律,并就已被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提出了生物修复的理论.本文的研究概
学位
目的:自然界中的铬有三种不同的化合态:二价、三价和六价,其中六价铬Cr(Ⅵ)是一种公认的致癌物质,其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Cr(Ⅵ)通过氧化应激诱导了自噬依赖的糖酵解,从而促进了A549细胞的增殖。姜黄素是从植物姜黄中提取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凝、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衰老以及抑制肿瘤生长等功效。本研究通过观察姜黄素对Cr(Ⅵ)诱导的自噬、代谢重编程以及
人类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非编码重复DNA序列(TTAGGG)和端粒结合蛋白组成的功能性复合体,其作用是维持染色体末端区域的完整性。端粒长度随着细胞分裂不断变短,当其过短时会触发细胞凋亡。因此,端粒长度被认为是细胞衰老的生物标志物。目前流行病学研究证据还显示,较短的端粒长度与短寿、衰老相关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端粒长度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近期研究发现,生命早期端粒长度是成年期端粒长度的重要决定
学位
目的  由于叶酸对预防神经管缺陷的有益作用,多数国家均推荐育龄妇女服用叶酸或在食品中强化叶酸。随着叶酸的广泛使用,其安全性问题逐渐引起关注。近年来,妊娠期并发症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是否与叶酸服用有关值得探讨。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1)调查武汉市孕妇叶酸服用情况,评估孕妇围孕期叶酸补充剂服用现状。  (2)分析围孕期叶酸服用的剂量和时长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PC)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积极探寻可用于提示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将有助于开展针对性的随访和治疗,从而改善胰腺癌预后。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与微阵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研究者已经开展了许多胰腺癌基因表达和预后的关联研究。然而,既往类似研究多在小样本中开展,其结果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因此,有必要对已发表的基因表达与胰腺癌预后的关联结果进行荟萃
学位
研究背景:儿童超重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生命早期1,000天内(即从受孕到出生后两岁)的营养状况可能影响个体代谢“编程”,进而对后期的体重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如孕前体重、孕期血压均可能通过改变宫内环境导致子代超重肥胖的发生,但这两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子代超重肥胖的影响尚未明确。母乳作为儿童生命早期的个性化营养来源,有诸多益处;然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对儿
丙烯酰胺(Acylamide, ACR)是美拉德反应的副产物,在各类食品中广泛存在,具有神经毒性但机制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运用体内整体动物观察性研究和体外细胞干预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神经行为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ACR长期暴露对黑质和纹状体的影响及神经炎症介导的潜在机制,旨在进一步丰富和深化ACR神经毒作用理论,并为寻找ACR毒性防治方式提供新方向。  第一部分丙烯酰胺慢性暴露对黑质-纹
学位
蛋白结合型毒素是一类分子量小于500Da,但因与血浆蛋白高结合而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患者体内严重蓄积的物质。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和对甲酚硫酸盐(p-cresyl sulfate,pCS)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两种重要蛋白结合型毒素,分别是膳食摄入的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在肠道细菌分解下产生吲哚和对甲酚,经肠道吸收后在肝脏中氧化和
矽肺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一种以进行性肺纤维化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是全世界危害劳动者健康最重要的职业病之一。然而矽肺的具体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而且缺乏针对矽肺的有效治疗药物。甲状腺激素(TH)参与调节免疫系统稳态和能量代谢,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TH的主要活性形式)具有抑制炎症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目前,关于T3在矽肺发
学位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全球大约有320万人死于COPD,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位于第三位。肺功能反映肺部健康状况,是临床上COPD诊断的关键指标。现有证据显示,炎症反应在肺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