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归极不耐连作,生荒地育苗方式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探寻可代替生荒地的熟地育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选用小麦、黄芪、马铃薯、当归作物茬口育苗,以生荒地育苗为对照,利用扩增子测序和微生物可培养方法系统研究熟地农茬口和生荒地当归育苗期根际细菌、真菌群落的组成、多样性、演替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变化规律,揭示生态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探寻替代生荒地育苗的熟地农茬口土壤资源和微生物群落调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当归育苗期优势细菌门包括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优势真菌门有Ascomycota(子囊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Chytridiomycota(壶菌门)、Zygomycota(接合菌门)。不同茬土生长阶段的优势细菌门、真菌门组成存在差异。幼苗生长阶段和不同茬土对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Ascomycota、Basidiomycota的影响程度不同。当归育苗期菌落总数大小顺序是:细菌>放线菌>真菌。育苗期三大类群微生物的平均变异程度大小顺序是:真菌>放线菌>细菌。初步鉴定的可培养细菌中有12株属于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8株属于Proteobacteria,5株属于Firmicutes(厚壁菌门),1株属于Bacteroidetes;可培养真菌有12株属于Ascomycota,4株属于Mucoromycota(毛霉菌门)。2.确定了所有茬土的核心细菌、真菌OTUs。所有茬土的幼苗生长阶段显著影响核心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变化。不同茬土对核心细菌群落网络连通性产生显著影响,而对核心真菌群落连通性没有产生显著影响。黄芪茬土的核心细菌群落连通性最强。分析确定了不同茬土的关键细菌、真菌OTUs物种,发现不同茬土的关键物种差异较大,不同茬土对核心细菌、真菌群落的关键物种构建具有重要影响。3.所有茬土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在育苗前期已经达到较稳定状态,而当归茬土、生荒土的真菌多样性在育苗前期达到稳定状态,小麦茬土、黄芪茬土、马铃薯茬土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在幼苗生长阶段显著变化。育苗期所有茬土的细菌群落丰度显著变化,而真菌群落丰度只在小麦茬土发生显著变化。在育苗期有特异细菌、真菌的出现,总共发现26个特异核心细菌属和18个特异细菌,3个特异核心真菌属和16个特异真菌属,而生荒土中栖居着65%的特异核心细菌和63%的特异真菌属。通过生荒土与其余茬土比较,寻找到了不同分类水平上显著差异的细菌、真菌。4.幼苗生长阶段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变化伴随着核心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变化。除去当归茬土真菌群落,其它茬土的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变化也伴随着细菌、真菌群落潜在功能的变化。4个熟地茬土细菌群落及其潜在功能彼此无显著差异,而显著区别于生荒土。不同茬土之间真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不一定出现对应茬土之间潜在功能的显著差异。所有茬土中发现了当归致病菌之一Rhizoctonia solani(立枯丝核菌),在当归茬土中相对丰度最高,也进一步说明了归茬土幼苗次年移栽后发病率高、根腐病严重的可能原因。R.solani是机会病原菌。黄芪茬土的外生菌根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相对丰度最高,为黄芪茬土所育种苗优于小麦茬土、马铃薯茬土、当归茬土提供了有力证据。5.在当归幼苗根际细菌、真菌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位重叠、窄生态位以及宽生态位体现了当归幼苗根际细菌、真菌种群趋性的稳定性及变化性。不同生长阶段影响细菌、真菌群落形成的主要因子不同,育苗前期是pH、温度,育苗中期是降水量,育苗末期是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根粗、苗重。此结果对当归育苗管理具有指导作用,即当归种子播种后应该注意保温,育苗中期适时增加灌水量,育苗中后期应当追加有机肥和氮肥;育苗土壤的pH应该成为床土资源选择的考量指标。6.黄芪茬土当归幼苗根际微生物群落与其影子因子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说明黄芪茬土的当归幼苗根际细菌、真菌群落能够更好的适应黄芪茬土的微环境,有利于细菌、真菌群落在当归育苗期的演替变化。再结合黄芪茬土幼苗生长指标好于其它熟地茬土,外生菌根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最高,R.solani相对丰度低于其它熟地茬土,综合得出黄芪茬土是替代生荒地育苗的良好床土资源。综上,不同茬土形成了不同的当归幼苗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分类、结构、功能以及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及结论丰富了当归育苗期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为我国当归道地产区当归育苗茬土资源的选择及育苗过程微生物调控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