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jn312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乡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武乡方言属于晋语的上党片,前人专门研究晋语上党片和武乡方言的成果很少。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传统口耳之学方法得出结论,而且结论出现分歧,分歧有以下四点:第一,平声、入声是否分阴阳。第二,阴平、阳平的调型存在差异。第三,几位学者描述的上声和阳入的调型虽一样,但调值有差别。第四、沈明(2005)和王利(2008)虽然都描写了武乡丰州,但两者的阴平和阳平还是分别存在调型和调值差异的。至今用声学实验方法研究晋语还没大规模展开,也没有人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武乡方言,这些都引发了笔者的兴趣。本文想就武乡方言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语音技术对武乡方言的单字调和双字调进行声学实验研究,进一步得出武乡方言的单字调格局和连读变调规律。以期为晋语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方法和思路。本文共五个部分:一、“引言”,介绍选题缘由,综述汉语方言声调实验研究成果和概况,武乡的地理历史概貌,以及武乡方言的研究概况,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二、“武乡方言音系和实验说明”包括内容为:武乡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实验字表、发音人、录音、声学仪器测量、声调段的选择、基频和时长的归一。三、“武乡方言单字调的实验分析”从调型格局以及时长等方面来考察武乡方言单字调模式。实验结果表明武乡方言的单字调格局是:共有6个调类,调值分别是:阴平:21、阳平52、上声424、去声55、阴入丝、阳入523。保留入声。和前人研究成果有些差别。武乡方言单字调时长的模式为:上声>阳平>阴平>去声>阴入>阳入。舒声调和入声调时长有明显的差异性,说明入声没有舒化,保留喉塞尾。四、“武乡方言双字调的实验分析”从调型格局、变调模式、类型和条件以及时长等方面来考察武乡方言双字调连读变调情况。实验结果显示:1、武乡方言36种连读组合中,有25种变调模式。2、除了阴平+去声的组合前字没变外,其余的组合前字全部变调。除了阴平做后字时大部分不变调之外,其余的组合后字都要变调。我们发现,前字分阴阳时,阴调的前字变调调值不整齐,阳调的变调前字比较整齐。前字不分阴阳时,变调的调值也比较整齐。3、当入声位于后字时,变调后就不再是入声,变为舒声,当入声位于前字时,变调后还是入声,不发生舒化。4、变调的类型有调位性变调和非调位性变调两种,武乡方言双字调的连读变调中以调位性变调占绝大多数,调位性变调的类型有4种:简化型连读变调、异化型连读变调、中和型连读变调和自身交替型连读变调。其中以简化型和中和型的连读变调为主。根据双字调的前字时长、调间长和后字时长的三个方面比较分析得出武乡话双字调的8个时长模式。五、“结语”总结本文的实验研究结论,包括单字调的调型、调值和时长模式,双字调的变调模式、类型、和时长模式等,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继续研究的空间。
其他文献
<正>我国曾被称为肝炎大国,1992年全国乙型肝炎(乙肝)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75%[1]。自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以来,新生儿得到了
<正> 道宣(596—667),唐代僧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创始人,佛教史学家。因常住终南山研究、弘传戒律,世称南山律师。《清凉山志·高僧懿行》为其立传,云:“律师尝游清凉。《
平面广告作为平面类视觉信息的传播形态,广泛服务于大众的社会生活,它具有高度信息化和应用的特点。平面广告设计本质上是文字语言编码到视觉符号编码的整合信息设计,需要通
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把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党工作的重点来抓。城镇化建设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只有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才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
平面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体现了代数方法在刻画平面曲线方面的重大作用,蕴含着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圆锥曲线是平面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它也是解析几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合作学习成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
当前税务组织正面临着公共职能的转型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其战略目标由原来的“收好税,带好队”调整为建设公共服务型和管理现代化税务组织,随之带来了管理职能、工作方式、组
为了解决特大城市中心城人口、就业过分集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同时避免城市郊区化过程中的随机增长问题,全球越来越多的大都市选择了在中心城外围建设卫星城或新城等外围组团
“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新地理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之一,这充分肯定了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地理教学基本理念:“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
出土战国文献中虚词“与”和“及”是有区别的。两者虽都有介词、连词的用法,但也不尽相同。文章分析后认为,它们的不同是由地域和实词虚化双重因素造成的。 There is a d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