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白细胞计数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和子宫良性肿瘤患者间的差异,并联合CA125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术前诊断及预后评估,以期为该病早期筛查、预防及诊断提供依据,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 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收住入院的7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病例组)和98例子宫良性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姓名,年龄,体重,绝经年龄,孕产史,合并症,术前特殊检查,实验室检查,手术方式,术中诊断,术后病理结果。所有资料均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1、白细胞总数在子宫内膜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870/μL和5650/μL,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癌组和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分别为4313、2048、323/μL和3421、1823、229/μL,且子宫内膜癌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计数乘积与10000比值(MNM)在子宫内膜癌组和对照组间分别为2.29 vs.1.89(p<0.05)和133.7 vs.85.4(p<0.001),均提示上述指标在子宫内膜癌病例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癌组的血清CA125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6.8 vs.14.1IU/mL)。 2、子宫内膜癌病例中白细胞总数在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转移、腹水细胞学、组织学类型的分层分析中均无明显差异。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升高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细胞计数在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淋巴转移,细胞学检查的分层统计中也无明显差异。在腹水细胞学阳性的病例中单核细胞计数明显高于细胞学检查阴性的病例。MNM与单核细胞计数在根据病理学特征分层后的变化趋势一致。血清CA125水平在晚期(Ⅲ、Ⅳ期)、伴有宫颈间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病例中明显高于早期(Ⅰ、Ⅱ)、无宫颈间质浸润、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提示CA125水平术前升高可能提示淋巴结已有转移、宫颈间质浸润或诊断期别较晚。 3、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随着白细胞分类计数(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及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计数乘积与10000比值的升高而升高。CA125≥35IU/mL同样提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提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常预示着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较差。 4、CA125单个指标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8.2%和82.9%,曲线下面积为0.687。中性粒细胞计数拥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但是其特异度较差。单个指标中单核细胞的综合诊断效能较CA125和中性粒细胞高。单核细胞计数用于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曲线下面积优于CA125、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当多个指标联合用于诊断时,CA125联合单核细胞计数的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786,并且敏感度和特异度也较高,分别为64.1%和79.7%。 讨论: 1、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乘积与10000的比值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明显升高。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随着上述指标的升高而增大。CA125≥35IU/mL同样提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提高。 2、CA125因其敏感度较低,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能较差,但联合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乘积与10000的比值(MNM)或单核细胞计数则可以提高其诊断准确度。 3、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诱导的慢性炎症和免疫反应有关。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讨慢性子宫内膜炎引起的子宫内膜增生是否会导致子宫内膜癌。 4、白细胞分类计数并不是子宫内膜癌特异性的指标。炎症可由多种疾病导致。因此需要纳入更多子宫内膜癌病例来进一步探讨白细胞计数和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