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种编码和解码信息的言语交际。以往的许多的研究提出了关于言语交际的不同模式如:代码模式,会话含意理论,顺应理论和关联理论。在这些模式和理论中,关联理论与顺应理论被公认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尽管这些模式和理论对言语交际的语用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它们中的任一理论都不能单一地对言语交际的过程有足够的说服力和满意的解释。因此,在前人基础上融和产生的关联顺应理论被认为是一种较全面的言语交际模式。在对不同的言语交际模式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本文将关联顺应理论作为了其理论框架的基础。关联顺应理论提出语言交际的过程包括两方面:言语产出与言语理解。关联顺应理论成功地关注了这两个方面,解决了单一的关联理论与顺应理论没能关注的问题。关联顺应理论是一个跨文化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模式。在此模式中,翻译既是寻找关联,明示推理的过程也是动态顺应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于原文作者与预期读者的跨文化交际的中心,意图接近翻译动态的过程以及说明译者大脑中的信息处理能力如何使他在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做出跨文化言语交际。本文的目的是用关联顺应理论来阐释《雷雨》的翻译过程。整个翻译过程包括言语交际释义过程和言语交际产出过程。前者指译者与作者之间的跨文化认知互动。后者指译者为了预期读者做出的动态的顺应过程。在言语交际释义过程中,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跨文化认知互动是一个寻求关联,明示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根据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中开展进行。言语交际产出过程是一个从译者到读者的动态顺应过程。译者通过关联,调整,顺应等来转达作者的意图且它是一个连续的选择过程。《雷雨》,作为中文的一部文学名著,呈现出了一些汉语语言和文化的独有特点。本文是在关联顺应模式的指导下分析王佐良先生的《雷雨》英译本。在文中的翻译例子中较易找出一些可靠的与不可靠的例子来。本文对《雷雨》中例子的分析证明了该模式确实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有着充分的合理性和强大的解释力。尽管关联顺应理论曾被用来分析一些其他的文学作品,但是利用这一理论来分析《雷雨》将更加清晰地呈现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能力如何运行,以便更好地了解跨文化交际。本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言语交际的本质和言语运用的意图从而最终提高我们在语言和语用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翻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