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棉花双隐性核不育系ms5ms6的不育性稳定且不育表型明显常常被应用于杂交棉的制种,因此ms5ms6的败育机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前人研究表明,ms5ms6的败育过程中淀粉、可溶性糖、脂类等多种因子发生变化。但其败育的主导原因仍未被解析。为了解析ms5ms6的败育机制,我们收集了ms5ms6单位点纯合材料黄冈29S不育系,结合ms5ms6的RNA-seq数据和代谢物质的测定以达到初步解析ms5ms6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双隐性核不育系ms5ms6的不育性稳定且不育表型明显常常被应用于杂交棉的制种,因此ms5ms6的败育机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前人研究表明,ms5ms6的败育过程中淀粉、可溶性糖、脂类等多种因子发生变化。但其败育的主导原因仍未被解析。为了解析ms5ms6的败育机制,我们收集了ms5ms6单位点纯合材料黄冈29S不育系,结合ms5ms6的RNA-seq数据和代谢物质的测定以达到初步解析ms5ms6基因导致棉花雄性败育的分子机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ms5ms6可育株与不育株花药表型观察以及发育时期划分对ms5ms6可育株与不育株花药进行观察,发现随着花药发育,不育株的花药逐渐干瘪皱缩,且集中于花柱底部,柱头不外露,开花后不育株花药表面无花粉,TTC染色结果也表明不育株未形成成熟花粉粒。ms5ms6可育株石蜡切片结果显示,ms5ms6可育株的花蕾长度从3-4mm、4-5mm、5-6mm、6-7mm、7-8mm、8-9mm、9-14mm、14-24mm、>24mm分别对应花药的stage4到stage12,与前期实验室报道结果相一致。2.陆地棉ms5ms6不育株绒毡层和花粉壁发育异常对ms5ms6不育株与可育株花药切片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育株花药在stage7时绒毡层已开始降解,在stage8时期小孢子明显皱缩畸形,小孢子外壁无刺突形成(扫描电镜同样证明此结果);随后小孢子出现破裂,细胞核外漏,开始有降解,逐渐形成有花粉壁包裹的空腔,当花药发育成熟时,药室最终只残留花粉降解后成分。透射电镜结果表明,ms5ms6不育株stage7的胼胝质壁结构正常,小孢子出现皱缩,在stage8败育表型更为明显,即花粉壁外壁缺失,内壁电子密度异常,花粉孔增多。因此stage7时不育株中绒毡层的降解是导致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3.ms5ms6不育株淀粉和可溶性糖代谢紊乱对stage7和stage8花药进行糖类的测定,发现在stage7时不育株淀粉积累量较低,但stage8时含量高于可育株。PAS淀粉染色结果与淀粉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且淀粉染色差异存在于绒毡层中。可溶性糖测定结果显示,在stage7时可育株和不育株可溶性糖差异不明显,但在stage8时可育株中可溶性糖、葡萄糖、蔗糖、果糖含量显著高于不育株。因此,推测不育株中绒毡层提前降解可能与淀粉的积累量有关,而花粉壁外壁的缺失与可溶性糖代谢的紊乱可能存在联系。4.ms5ms6不育株花药中脂类、脂肪酸代谢被扰乱依据表型分析结果,选取ms5ms6两系stage6,stage7,stage8,stage9四个发育时期的花药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四个花药时期共得到13101个差异基因,其中208个基因在四个时期中存在表达差异。对四个时期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四个时期中差异基因在“代谢过程”、“细胞过程”、“有机物代谢过程”富集。其中“代谢过程”富集度最高。通过进一步对stage6和stage7“代谢过程”的差异基因分析,发现“脂肪酸代谢”生物学过程只存在于绒毡层提前降解时期(stage7),进而测定这四个时期花药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发现不同游离脂肪酸的变化具有时期特异性。其中C16:0和C18:1在四个时期中都存在显著差异,且在stage7时期差异尤为明显。5.差异基因的筛选及表达谱的验证我们从四个时期共有的208个差异基因以及A12和D12染色体差异基因之中筛选出13个差异基因用于表达谱验证。q RT-PCR结果显示,选取差异基因的变化趋势与表达谱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后利用SPSS进行相关系数计算,得到四个时期的总相关系数为0.698,该结果表明q RT-PCR结果与RNA-seq结果相符度较高。6.ms5ms6败育调控机制探讨筛选基因Ghi#S2417是拟南芥中绒毡层发育和花粉壁形成关键基因MS1的同源序列。在stage7-stage8时相较于可育株,不育株中MS1表达量上调,脂质代谢相关基因Ghi#S2539和Ghi#S2536的表达量也出现了上调,而孢粉素合成基因Ghi#S0325和Ghi#S0121表达量下调。因此,推测在不育株花药败育过程中,ms5ms6使MS1在stage7时表达量上调,造成绒毡层发育调控网络的紊乱,提前启动了绒毡层的降解过程。同时MS1可能对花粉壁发育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MS1表达量的上调导致下游基因Ghi#S0325和Ghi#S0121表达量下降,同时影响脂质代谢基因Ghi#S2539和Ghi#S2536正常表达,导致花药脂代谢异常,抑制了孢粉素合成,进而引起花粉壁外壁缺失,产生雄性不育。
其他文献
黄龙病是造成柑橘减产的重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柑橘产业的未来,现在还没有有效的防控办法。为探究拮抗菌对柑橘黄龙病的防控效果,本研究进行了拮抗菌的分离、鉴定,研究其最佳发酵条件,并通过PCR克隆测序对其含有的抗生素合成基因进行了扩增验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其对柑橘黄龙病的促生效果与抗病机理,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开展了菌株的分离纯化,经结晶紫染色在显微镜油镜下观察,菌体呈椭圆形,短杆状,且革兰氏染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是我国重要的毁灭性果蔬害虫,取食为害多种水果和蔬菜,繁殖力强,防治困难。桔小实蝇成虫羽化后需取食才能完成生殖成熟,进而交配产卵。因此研究桔小实蝇雌虫生殖发育分子机理,不仅可以为丰富和完善昆虫生殖调控机制提供新线索,而且为桔小实蝇高效、简便和可持续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从我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桔小实蝇雌虫转录组文库中鉴定得到了6个在初
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入侵是当今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也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威胁。外来物种在其入侵范围内的扩散和危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变化和气候变暖的影响。但是,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主要关注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而关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不同来源的植物与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针对以上研究热点,我们希望通过模拟增温和添加不同来源天敌的栽培实验,对进化起源相似(同属起
柑橘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水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其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柑橘中含有丰富的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共同构成柑橘的营养、色泽、风味等品质,因此研究代谢通路及其调控可以为改善品质奠定理论基础。CsAGL6属于MADS-box家族与花发育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CsPIFL则属于bHLH家族中与光敏色素互作的转录因子,目前对这两个转录因子在植物中初生及次生代谢路径上的调控功能未见报道。因此,本
类胡萝卜素是以异戊二烯为骨架的C40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植物叶片、花和果实中,呈现红色、橙色和黄色。黄花甘蓝型油菜是由于花瓣中积累了大量的紫黄质和叶黄素,同时含有少量的新黄质、玉米黄质、β-隐黄质、β-胡萝卜素等。甘蓝型油菜C3染色体上的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4基因(BnaC3CCD4)的突变使花色由野生型的白色突变为常见的黄色,同时它还包括其它三个CCD4拷贝(BnaA1CC
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是一种毁灭性的柑橘害虫。目前,对其防治措施主要以化学方法为主。随着我国柑橘出口量的不断增加,对农药残留的检验越来越严格,缩减化学农药的用量,开展绿色替代防治成为综合治理柑橘害虫的必经之途。本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柑橘大实蝇成虫挥发物进行收集,同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以及田间引诱活性测试鉴定获得柑橘大实蝇性信息素及其缓释制剂。以
根瘤的固氮作用对豆科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意义,根瘤的过早衰老会对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根瘤的发育和衰老。在豆科植物根瘤衰老的过程中,会激活植物体内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内的一系列蛋白水解酶。植物半胱氨酸蛋白酶主要分为木瓜蛋白酶(C1,papain-like cysteine proteinases)和豆类天冬氨酸蛋白内切酶(C13 the legumains)。已有研究表明,半
农用多轴无人机不同于其它领域的飞行器,在作业过程中需要贴近植株飞行,超低空飞行需要快速完成飞行姿态的调节。在动态过程中尽可能使调节时间短,超调量小是农用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控制算法进行研究以提高飞行器的动态控制效果。本文通过搭建小型四旋翼无人机试验样机,根据其飞行原理建立四旋翼无人机的动力学模型并测量其相关物理参数,得到四旋翼无人机姿态角的传递函数。通过理论分析在传统的
油菜黑胫病(Blackleg)是油菜上的一种重要病害,造成世界范围内油菜产区重大经济损失,其病原菌为Leptosphaeria biglobosa和L.maculans。强致病力菌L.maculans在我国尚未发现,已被列为检疫对象。弱致病力菌L.biglobosa在我国分布广泛,但针对该菌的病原学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本文对L.biglobosa的全基因组信息、交配型基因、油菜子叶接种条件、品种抗
土壤表面粗糙度是农作物种植、灌溉和收获等田间管理必须考虑的作业参数,也是精准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土壤表面粗糙度缺乏快速检测手段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线结构光传感器的土壤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利用半导体红光激光器、摄像机、计算机和支架等主要部件自行设计并构建了图像采集系统,经标定后用于获取土壤表面图像数据,借助MATLAB获取土壤表面的三维点云数据,继而完成土壤表面的三维重建及曲面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