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愈发注重贸易交流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在这其中,国际贸易发挥的作用不能忽视。我国依靠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积极走进国际市场,参与到国际分工中,进行国际商品和材料交换,为我国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正向作用。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往会导致国家或地区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现象日趋明显,城市内部的贫富差异逐渐增加,由此增加了爆发社会问题的可能性。本文主要使用了定性研究法以及定量研究法。通过较为详尽地理论综述,对目前的国际贸易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针对国际贸易对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进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使用了较为全面的市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国际贸易对不同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最终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国际贸易的总体提升的确增加了我国的收入差异,但同时拉近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从收入的整体差异来看,国际贸易对收入差异的增大有促进作用;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来看,国际贸易可以有效地减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总体而言,国际贸易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程度的确不同,且模型中涉及的各项自变量与控制变量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方向在不同地区有较大的差异,具体来说,从居民整体收入不平等的角度来看,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对东北地区、东部地区收入整体不平等具有正效应,而产业结构对东北地区、东部地区收入整体不平等具有负效应;国际贸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化率对中部地区收入整体不平等均具有正效应;国际贸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西部地区收入整体不平等均具有正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对西部地区收入整体不平等具有负效应;从城乡收入不平等的角度来看,国际贸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化率对东北地区城乡收入不平等具有负效应;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化率对东部地区城乡收入不平等具有负效应,而经济发展水平对东部地区城乡收入不平等具有正效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不平等具有正效应,国际贸易、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对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不平等具有负效应;国际贸易、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对西部地区城乡收入不平等具有正效应,而产业结构对西部地区城乡收入不平等具有负效应。具体的研究路径为:首先,本文对国际贸易和收入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归纳了相关理论中的重点,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类与述评,并总结出现有的相关研究情况。基于文献的总结,本文界定了一些较为关键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本文构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其次,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来探究国际贸易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的传导机制。提出国际贸易对产生城乡收入差、产生城市居民收入差影响及其影响大小的具体原理。其中包括了生产要素、政府政策、资源禀赋、劳动力情况等多种传导因子,共同促成了国际贸易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从国际贸易影响地区收入不平等的传导机制来看,城市作为生产要素高度集中的地方,往往汇集了大量的生产和贸易优势,因而城市是承载国际贸易的重要主体,国际贸易带来的优势最先作用于城市,这使得在贸易的影响下,城市的经济水平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日益提高。与之对应地,农村地区的国际贸易往往并不发达,农村很难直接获得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因此,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其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影响能力有显著差异,而其带来的收入差异影响也比较明显。城市与城市之间本身存在着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的差异。一些发达的城市或外向型城市往往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刺激本地的生产和消费,从而提升城市整体的消费水平,因而对于不同城市之间,国际贸易对于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不同。由于国际贸易对于不同城市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不同,城市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异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国际贸易在拉大或缩小收入分配差异的过程中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再次,本文利用可获取的近年相关数据构建了一组模型,用以评价国际贸易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模型采用城乡收入相对差作为评估城乡收入差异的指标,采用城市居民收入五分法或七分法计算的基尼系数作为评估城市整体收入差异的指标。将国际贸易额作为自变量,将地区生产总值、地区非农产业占比、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化率作为控制变量,将差异指标作为因变量,利用近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构建实证分析的模型。模型一评价国际贸易对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影响,其选取了我国数百个地级行政区的城乡可支配收入统计数据,通过回归模型来判断国际贸易额是否对城市的城镇与乡村之间的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并利用相关统计量来衡量此影响的相对大小。模型二评价国际贸易对整个城市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其同样选取了上述城市的收入五分法或七分法的统计数据,用以计算城市的基尼系数,通过相应的模型来判断国际贸易额是否对城市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现象产生了影响。同时利用现有的理论对模型所得的结论进行科学合理地解释,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潜力和未来的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