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这场惨烈的灾难激发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捐赠热情,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各界捐赠的款物总计594.68亿元,实际到账款物594.08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268.80亿元。如此巨额的款物,我们当然期望其能够被有效地管理、合理地使用,解救灾区人民于水火以及搞好灾后重建。然而笔者偶然的机会看到《第一财经日报》上一则消息:“六成捐赠人不知捐赠去向,汶川地震捐赠‘堰塞湖’”,感触良多。总计五百多亿元来自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高达二百多亿的救灾资金已经流向了灾区,但这部分资金的去向如何,使用有效性怎样,这无疑是全国人民的发问,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这次地震救灾款物审计的最主要任务就是监督财政拨付、捐赠救灾款物是否真实、有效地使用。笔者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找到的灵感,再加上一直师从导师从事审计研究,从而产生了对救灾款物审计体系进行初步研究的想法。目前,国内关于救灾款物审计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对救灾款物审计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末期,从1994-2007年间在主要审计期刊上相关文章的发表篇数几乎都少于3篇,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才出现短暂的研究高峰,成果数量比历年之和还多,而在2009年相关研究又急剧减少。具体到研究内容,则主要是对实战经验的总结和会议综述及评论报道,两者所占比率分别为35.71%和45.71%,比例总和达到81.42%。从作者单位看,主要集中在审计机关和普通高校,科研所和审计学会等参与较少。上述情况总体说明关于救灾款物审计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关注度不够,仅在大灾过后出现短暂研究热潮,而且研究内容比较局限,理论研究不足,也远远不成体系。如果说关于救灾款物审计的研究尚且起步,那么对于救灾款物审计体系的研究则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融入其中对其进行完善的探讨更是前无古人。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也即第一章,导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等。文献综述部分分国外和国内。对于国外文献,主要是以机构或国家为单位选取了最新的、较有意义的INTOSAI、GAO、日本等的研究成果。国内文献则是从研究成果发表数量、期刊分布、年份分布、内容、作者类型等方面对救灾款物审计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中,首先对现有救灾款物审计体系现状从审计主体、审计目标、审计依据、审计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接下来,笔者搜集了国内外多个相关案例,如印度洋海啸、美国卡特里娜和丽塔飓风、日本08年地震、台湾9.21地震等,并将汶川地震救灾款物审计实践与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①汶川地震救灾款物审计与以往常规审计相比存在一些不同,这次审计是一次的非常规审计。这次审计的主要特点是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全程审计,即时监督;在审计目的上强调服务和预防;在组织方式上统分结合、机动灵活;‘审计依据主要是业务的发生而非会计资料;审计结果进行阶段性公布而不是等到项目结束后。这次非常规审计的成功经验实际上是我们对现有救灾款物审计体系反思的一个契机。②与其他案例比,在审计主体上,不论是国家审计、民间审计还是内部审计作用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对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意识还不足。③在审计方式上,其他案例中更加多样化、高科技化。比如INTOSAI提倡的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以及数据库等运用到救灾款物审计中。④几起案例最重要的共同点是,都重“防”。⑤笔者通过对上每个案例中取得成效进行进一步思考,认为可以分为三类:技术、体制、制度三方面的成效。正是由于技术先进、体制完善、制度成熟,文中的几起案例才取得了各自的相对成功。根据上述案例分析,本文进而找出了现有救灾款物审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审计主体相对单一,现有救灾款物审计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作用较弱;而且虽然国家审计是主导,但其视角尚局限在国内,对于捐赠给国外的款物缺乏跟踪、审计意识。②审计目标不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如在5.12汶川地震中就凸现了这个目标的局限性,这次非常规审计增加了服务和预防两个审计目标,强调审计工作要服务救灾工作的需要,促进和帮助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并督促执行落实。审计环境的变化,要求审计目标进行相应的完善。③审计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审计准则还属真空地带。④审计方式、方法比较落后,审计方式主要是事后审计,审计方法主要是传统审计。而事后审计是有缺陷的、是比较滞后的,违纪后果已经形成、损失浪费已成事实,国家利益、群众利益也已受到损害。传统审计方法也已不适应客观需求。上述问题,笔者将其概括为单一性、片面性、滞后性。单一性主要是指审计主体单一。片面性是指在客观环境变化条件下的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上,现有救灾款物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在遇到前所未有的大型灾难时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客观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丰富和改进才能满足客观需求。而滞后性主要是指审计方式一般是事后审计,这中审计方式下违纪后果已经形成、损失浪费已成事实,国家利益、群众利益也已受到损害。第三章,是对救灾款物审计体系进行完善的对策思考。首先,笔者提出了完善思路,这主要是基于免疫系统论的启示:①免疫系统论具有理论的一般特征,即广泛适用性,因而这个理论也可以用于其它范畴,如更大范围上的一般审计,或更小范围上的救灾款物审计。它适用于救灾款物审计,那就是说救灾款物审计也能成为保护救灾款物的“免疫系统”,使之具有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②在救灾款物审计体系这个系统中,包含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三大子系统,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只有充分认识到三者的整体性、关联性以及层次性(差异性),才能充分发挥救灾款物审计“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③在“免疫系统”论视角下,救灾款物审计也具有保护、清除、修补三大功能,审计目标是审计职能的具体化,审计目标应与之对应。④笔者认为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实际上构成了有益循环,保护——清除——修补——保护,这个循环周而复始,使得系统充满活力,使得免疫功能不断提高。⑤三大功能保护→清除→修补在时间序列上对应着事前→事中→事后,而且事前预防是基础,处于关键地位。充分发挥这三大功能,审计方式不能仅限于事后审计,而应对事前和事中给予足够重视。基于上述启示,笔者考虑通过三个维度将免疫系统思想及启示融入到现有救灾款物审计体系中。克服单一性,那么就应引入空间维度,也就是在原有相对单一的审计主体中加入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而克服片面性,则应根据免疫系统论的思想,、对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进行重新思考和完善;克服滞后性,则应将审计工作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开展工作,将关口前移,尤其重视事前预防,也即引入时间维度,站在时间长廊里思考问题。因为系统论指出,系统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或特定功能,因此,笔者引入了第三个维度——审计目标维度。经讨论,笔者认为救灾款物审计目标应是问责制和透明度,这是更本质的目标。通过这三个维度将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思想融入到现有救灾款物审计体系中,不仅能解决现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还赋予其新的内涵,新的功能(免疫功能)。在提出完善思路后,笔者接下来对该思路进行了具体化。依次讨论了完善依据、完善目标、完善原则,并根据之前结论提出了完善后救灾款物审计体系的模型。即由三个维度构成:空间维度、时间维度、目标维度。空间维度即审计主体,包括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时间维度即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的划分;目标维度即增强透明度、加强问责制。然后,笔者思考了该体系的运行机制。与之前案例分析结论相呼应,笔者从技术、体制、制度三方面着手加强救灾款物审计体系的有效运行。这三个方面决定了该体系运行的效率、效果,同时基于这些结果救灾款物审计体系也对三者产生反作用,促进技术改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最后是第四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局限性以及后续研究展望。本文实现的主要创新点有:第一,本文选取的角度较独特,选题有挑战性。关于审计的研究在国内已不鲜见,而对于救灾款物审计的研究则是从90年代末期才开始出现,对救灾款物审计的研究学术界还不够重视,而且相关理论研究不足,尚处于起步阶段。如果说关于救灾款物审计的研究尚且起步,那么对于救灾款物审计体系的研究则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融入其中对其进行完善的探讨更是前无古人。本文大胆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第二,研究资料新,尤其是外文文献,都是第一手原文资料。目前救灾款物审计方面的最新的、有价值的外文文献目前基本尚无学者引入国内。尤其是INTOSAI及美国GA0的相关研究成果,笔者首先搜集到这些文献并对这些原文资料进行翻译、整理、总结,力争将这些极具价值的文献的精髓原汁原味地介绍给大家。同时笔者结合中国国情,将在文献整理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融入到救灾款物审计体系的完善中,使其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本文对国内资料研究之新主要体现在归纳充分、完整、深入、透彻。笔者分别从研究成果发表数量、期刊分布、年份分布、内容、作者类型等方面对救灾款物审计相关研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第三,本文大胆地对现有救灾款物审计体系进行了评述,并将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思想融入其中,对其进行完善,,弥补其原有的不足,并对其内容进行进一步丰富。基于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以及“免疫系统”的思想,笔者产生了从三个维度对救灾款物审计体系进行完善的想法,三个维度分别是空间维度、时间维度、目标维度。空间维度即审计主体,包括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时间维度即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的划分;目标维度即增强透明度、加强问责制。在提出了对现有审计体系进行完善的对策以后,笔者还探讨了完善后体系的运行。这些尝试在救灾款物审计体系方面的研究中都具有开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