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傀儡,是指以具有可塑性的材质制作而成,可以被外力操控而动的拟人形物。傀儡戏,是指傀儡师操纵傀儡,使之做出的体现他预定意图的表演。广义的傀儡戏包括以傀儡进行的歌舞、戏曲、百戏、仪式戏剧等。本文更多地采用其狭义的内涵,即以傀儡代言角色,进行一个既定故事的表演。我国的傀儡戏自汉代初现端倪,唐代渐趋完善,至宋代则呈现出大盛的局面。宋后,在戏曲的强势冲击下,傀儡戏盛景不再,但它并没有绝对地衰落,甚至消亡,而是依附于戏曲、民俗等载体之上,顽强地生存至今。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宋代傀儡戏。全文分五章:第一章讨论傀儡戏的源流。辨析前人几种傀儡戏起源观,提出自己的“民间游戏说”;并指出其形成于南北朝时期;以时间为序,简述中国傀儡戏由隋唐至今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梳理有关宋代傀儡戏的文献及文物资料,并逐条加以简评。拣摘相关史籍笔记资料二十九条;对十一种傀儡戏文物进行述评。第三章研究宋代傀儡戏的物理形态,论证杖头傀儡是由唐宋时的“磨合罗”演化而来;药发傀儡是以某种机械装置提供动力,在预设的轨道上表演预定动作的傀儡形态;肉傀儡是以小儿后生模仿杖头、悬丝傀儡而来,所以具有两种形态;影戏的远源是唐代的俗讲变文,于北宋初期逐渐成形,它与我国早期的“弄影巫术”并无关系,其本质上应是一种动画戏。第四章分析宋代傀儡戏的艺术形态以及繁盛原因。考证宋代傀儡戏可能采用的器乐、歌唱及剧本的文学形态;逐一分析政治、经济等可能造就宋代傀儡戏盛景的因素;指出鲍老的形象是由小儿或侏儒佩戴面具,模仿老年人的动作,主要特点是滑稽,戏剧的成分并不多。宋代人将鲍老归入傀儡的行列,说明当时傀儡戏已经非常深入日常生活,也可作为宋代傀儡戏繁盛的一个佐证。第五章探讨宋代傀儡戏与中国古典戏曲发生之间的关系。在对几种戏曲起源理论简要辨析之后,用一定篇幅对孙楷第先生所提出的“傀儡说”进行阐述、辨讹以及补正。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戏曲发生的时间和构成要素分别展开论述。最后以模式猜想的形式阐明自己的观点:我国戏曲萌芽于南北朝,起源于唐代,最终形成于两宋时期。应该从两方面来评价戏曲的形成,一是其艺术源头,分别可从其音乐、文学、表演等角度考得,是多元而不是单一的,宋代傀儡戏在其中地位重要;而将这些形式要素与内容要素综合在一起的客观条件,就是宋代文化市场的形成和不断的完善。